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南八百年"马村"全村姓马 仍存群体分工合作习惯 (2014-02-15 14:36:45)

[复制链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2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9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10:5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南八百年"马村"全村姓马 仍存群体分工合作习惯 (2014-02-15 14:36:45)[url=]转载[/url]

标签: 文化

马年说马 海南岛是一座移民岛屿,千百年来,一批批中原移民历经海浪颠簸而踏上这座偏居一隅的岛屿,或滨水而栖,或依山而居,千古繁衍不息,形成了一座座以姓氏传承接代的古村落。 澄迈县老城镇马村,濒临琼州海峡,三面环海,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从唐宋时期起,这里就是各地商贾扬帆云集的繁华地方,至今仍是海南与大陆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 以“马”为姓,于是有了马姓。 作为目前海南所发现的唯一全村姓马的村庄,马村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明清时期,多次奋力抵御海盗豪抢掠夺;战争年代,惨遭炮火残害,全村团结一致保存革命火种。一路走来,马村并未因历史尘封而深藏不露,也未因年代久远而风雨剥蚀。 尽管马村除了姓氏以外,难以找出与马有关的印记,但马村人团结一致,重视伦理忠孝、忠诚家园的品质,也如同马儿一样,值得让人敬佩。至今,这座村落里仍保留着古宗祠、祠堂、古屋等古迹,不同凡响的家族源流,使得马村成为了琼北一带姓氏文化、宗祠景观保存最完整的村庄之一。 马村变迁来源 马村三面环海,北面是琼州海峡,西面为马岛湾,南面是前海, 濒临的马村港口水深腹阔,是目前海南航运三大港口之一,马村扬名海内外也是由此而来。 据马村村志记载,马村始祖原籍福建莆田县甘蔗园村,以打渔为生。在宋靖康至建炎元年(1126—1127年),国家经济重心向南移,北方战祸频繁,很多人为躲战乱而纷纷难逃,大批移居海南岛,尤其是广东、福建等闽南一带的客家人和潮州人,马村始祖也是在这个时期落户海南。 关于始祖如何移民海南岛,马村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马村始祖有一天在家乡为商家运送棉花,正要起航时,遇到一个遭人迫害,四处躲避逃难的官宦,乞求始祖将他送走。善良憨厚的马村始祖,从船舱里拖出一袋棉花,将官宦藏在里面。追捕的官兵检查船舱,用铁条往棉花里面扎,扎一袋扔一袋,棉花很快就扎完了,粗心大意的官兵却遗忘了船舱外面还有一袋棉花。 官兵走后,马村始祖急忙将官宦接上船,驶离港口向茫茫大海漂流。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漂流到了一个荒芜人烟的沙岛,这就是如今的马岛。马岛是一座海滩沙子冲积形成的半岛,三面环海,沙滩洁白,每到月明之夜,海水与月光相交辉映,马岛犹如一块美丽洁白的玉题(璧珰),马村始祖驻扎后,便将取名为“银题村”。银题村,即意为美丽洁白的村庄。 马村村民马汉斯说,根据始祖墓志铭记录,马村始祖原是一个读书人,淡泊名利而隐居不仕,他取名颇有考究,用“银题”而不用“玉题”,更贴切马岛上的自然环境。此村名一直沿袭至1943年,后在战争时代,因全村村民都姓马,被他称“马村”,遂成惯用村名,沿用至今。 马村始祖在马岛上建村立寨,繁衍生息,以马岛湾为基地,出海打渔,捕捞蟹虾维持生存。但马岛面积仅0.6平方公里,既无耕地,也无防护林,每遇台风、海啸等天灾,马岛上一片水淹房塌,村民生活一直很困苦。后人便往内陆上迁徙,几经辗转,最终定居在马村南侧的国社岭脚下。 马村里的5个宗祠 走访马村,不可错过那5座散落在高矮不一的民居间,带有明显明清建筑风格的宗祠。这5座宗祠,以其精巧的建筑布局,精美的工艺以及特殊的家族情节,展现着马村独有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在海南,有村落的地方就会有宗祠。作为崇祖的工具,海南的宗祠很大程度上带有家庙和崇文尚教的双重性质,同时,宗祠的繁盛与否,也是一个家族兴衰史的标记。而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模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 马村的5座宗祠,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实在是令人感慨万端。尽管祠堂里的灵牌,大多已在兵荒马乱中摧毁或遗失,但那四合院式布局,门前的石雕屏风、精致的雕梁画栋依然折射出马氏家族曾拥有过香火旺盛的岁月。 族谱是维系家族的纽带,溯源寻根的依据。中国修纂族谱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颇为流行。由于路途遥远,云水间隔,马村不知何时与闽南的祖籍家族失去了联系,而在后来的战火炮轰中,第一世祖、二世祖的墓碑也遗失,漫长岁月中,马村人逐渐遗忘了祖先们的姓名,至今,所遗留的族谱最早也只能追溯至第三世祖。 据后人相传,马氏始祖排行第三,生二世祖,二世祖排行第一,生四子,其名讳为世明、国兴、开泰、文连。而遗憾的是,世明、国兴和开泰三个支系的族谱,在战火年代毁于兵燹。 在此处,让人疑问的是,中国取名向来讲究,一般是按照家族字辈取名,以显示同一家族成员在辈分上的关系,可为何马村的三世祖中,四兄弟的名字却大不相同? 对澄迈历史颇有研究的民间文史专家邓金东告诉记者,由于早年间与闽南家族失去联系,马村马氏宗族在二十四世以前,取名字都没有统一规定,由个人自由选取。后到了清道光五年(1285年),马村人马时现考中举人后,建议村里统一使用“派”(辈次)取名,从此,马村才开始有了以辈次取名的传统。 由于自由取名,也给后来人修纂族谱追溯祖先名字造成了一定困难。1993年,村里重修族谱,除了仅存的文连支系,其余三个支系,二十一世之前都无据可考,其余都是靠口传和逐个查看神主牌而重新立谱。 情系乡土不离别 历史上,马村的村民并不都姓马。马村祖先自从马岛迁出来后,在马村港口附近搬迁了几次,不是因地处风口易遭天灾,就是位处要道频受海盗倭寇骚扰。在北坡(如今的马村地址)居住着几户陈姓人家,看到马村人生活困苦流离,便热情邀请他们搬来与他们共住。 天长地久,马家人丁逐渐兴旺起来,而陈姓人口不但不见发展,反而减少。陈姓家族便认为,这个地方更适合马家居住,不利于陈家人,便集体搬迁至他地,仅留马家人。至今,马村村口仍有陈姓遗留的一口老井和土地公庙。 因常年祸乱天灾,在解放前马村人口发展异常缓慢,从第一代始祖(1126年前后)至第二十九代,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800多年,全村人口才600多人。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难,但令人称奇的是,马村人对这片故土怀有非常深厚的留恋情怀,外迁人口异常之少。 现任村支书马育新说,800多年间,马村历经战乱、地震、海啸等天灾人祸,但除了在清道光四年,因干旱蝗虫肆虐,粮食作物普遍绝收,饿死者无数,马村人被迫渡海逃荒,至此少有人外迁。海南解放后,随着马村港的开发,马村土地变得金贵,除了外出求学工作的马氏子弟外,极少有主动外迁者。 或许是浩瀚海洋赋予了马村人勇敢、坚韧的性格,长年累月的打渔生涯使他们形成了团结齐心的传统。800余载间,马村人劈荆斩棘,建村立寨,协力抗击天灾人祸保卫家园,在海陆之间生息繁衍。至今,记者走访马村,仍能发现,马村人无论是外出捕鱼的汉子,还是在家劳作的妇女,依然保持着群体分工合作的习惯。 富有革命传统的马村人,远在明清时代就奋起抗击海盗倭寇,保卫祖国南疆,抗日、解放战争期间,村庄出了开国大将马白山,革命烈士马秋江、马传俊等马氏子弟,将熊熊革命火种燃遍了澄迈北部沿海地区。从1928年至1949年,21年间,整个村庄有28位革命烈士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悠悠八百载,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马村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闻名海内外的运输港口,马村人依旧代代守护这这片港湾的宁静。无论是革命时期涌现的马氏英雄烈士,还是至今犹存的众多宗祠遗迹,都折射出了马村的爱国护家、忠孝仁义的传统风气。 记者 孙慧 通讯员 王家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11-1 08:06 , Processed in 0.0632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