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堂号详解

[复制链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2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9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06:1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堂号详解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堂号

拼音:táng hào

注音:ㄊㄤˊ ㄏㄠˋ

英文:tanghao.org或者FamilyTong he tong

定义: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这个定义有待商榷)

来历: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尊重原解,建议完善)

意义: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二、堂号综述

    所谓“堂”,系指高敝明亮的房子,或者指与“室”相对应的住宅正屋。古代居室,前为堂,后为室。
    由於堂屋是住宅中较为宽敞、考究的屋子,故成了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逢年过节,可用作祭祀列祖列宗的祭堂;遇有红白喜事,可用作婚礼的礼堂,或吊孝的灵堂;有宾客来临,就成宴客的客堂;请老秀才给子弟讲学,又成了讲堂;同时更是聚族而居,围炉夜话,商议族事的会堂。
    古代祭祖之处还有专门的场所,就是由春秋宗庙发展而成的祠堂。“祠堂”之称,最早出现於汉代,其时多建於墓所。宋、明以后,民间联宗立祠之风日盛,遂使宗祠遍天下。英语tong乃源自汉语“堂”,或作tang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

三、基本意义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号是民间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凝聚力量。
四、堂号的由来
?  堂号的由来,学者论述不一,综列如下:
1中国人向有好名的习惯,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上述的堂屋与祠堂既然如此重要,自然要取上一个雅训的名号了。这名号,就是堂号。
2唐宋以后,把祭祀祖先的房子叫做宗祠或祠堂。由於它们都是家庭和家族活动的主要场所,久而久之,一些家庭或家族为了表明自己与众不同,或者为了纪念某些与家族相关的重大事件、典故、传说等,也借用“堂”的含义制定专门名号,简称堂号。
3血缘关系的亲密,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大特点,在这种传统下,同姓共祖的亲属往往聚居一处,一来便於互相帮助,二来也可显示家族的兴旺与和睦。魏晋时代,人们称同祖的兄弟为“同堂”。到了唐代,又省去“同”字,称“堂兄弟”。随著时间的推移,族人日多,或迁徙,或分支,为表明世系的渊源,某房、某支、某派的同一祖先的族人,便用堂兄弟的“堂”的含义,在姓氏前用“某某堂”来加以区别,这就是“堂号”)。
三、堂号的涵义
   堂号最初仅指望族所居住厅堂的名称,后来才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堂号有时也被认为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结果,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有时也称作房号。然而,在堂号的诸多来源因素中,“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最具典型意义。学者顾燕说得好:“堂号是一个姓氏中某一支派的代称。”

四、堂号的命名规则,有以下四类:
1以地望命名
? 地望也称郡望。魏晋之后,门阀世族的威风不再,但是历史上豪门大族的后裔,仍然喜好以某位杰出的同姓祖先的地望来命名堂号。例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杨氏“弘农堂”、张氏“清河堂”等。
2以先祖的名号、事迹命名
? 东汉名将冯异,辅佐光武帝平定天下,人称“大树将军”,冯氏於是有“大树堂”;东汉东莱太守杨震,夜拒贿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羞退来人,后裔为先祖美德自豪,所以有“四知堂”;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居所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陶姓后代一支,就以“五柳堂”为堂号。上述皆为传世佳迹。
3以先祖的著述名篇命名
?  儒家创始人孔子,“述而不作”,整理“六经”,作为教材,传授弟子,孔氏后裔一支,即以“诗礼堂”为堂号。北宋大儒周敦颐有《爱莲说》名篇传世,周氏后代,於是有“爱莲堂”。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拒降,狱中作《正气歌》,气节风骨,万古留芳,文氏传人,因而有“正气堂”。
4以传统伦理纲常的基本概念命名
? 以上三种堂号的命名规则,都与本姓的历史有关,所以个性鲜明,很少出现雷同。与它们不同的另一种命名规则,是以传统伦理纲常的基本概念,如敦、本、笃、孝、忠、德、睦等,为命名构成材料,因为选字范围相对狭窄,所以重复现象非常严重。据顾燕《家谱堂号探析》统计,以“敦睦堂”为堂号有48姓,以“敦伦堂”为堂号有39姓,此外还有“永思堂”41姓、“世德堂”33姓、“崇本堂”31姓等。
五、堂号的功能
?    作为姓氏支派的代称,堂号具有四种社会功能:
1辨亲缘
?  堂号作为人们社会心态的一种表形式,强烈反映了共同的心理特征——血亲观念。血缘亲情是中国人特别注重的人际关系纽带,同姓同宗,自然是亲上加亲。通过堂号(或谓堂名),人们一可以辨别同姓是否同宗,二者可以分析异性之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如:洪、江、翁、方、龚、汪六姓的“六桂堂”最具代表性。
2明迁徙
     由於许多原因,中国历史上发生不少人口迁徙的情形,大致全村,小到家族个人,未曾停歇。对於很多因为年代久远、姓氏历史不清的家族而言,堂号是子孙们辨明地域迁徙关系的重要线索和凭证。例如:分布於中国闽、湘、川、赣等省,尤其是台湾第一大姓—陈姓,多有以“颍川堂”为堂号者,据此,可推出他们均发源於颍川郡(今中国河南许昌);南北各地及海外都有王姓奉“太原堂”为堂号,这表明他们共同的老家是山西太原。
3彰祖德

     堂号也用以记载先祖功勋业绩、嘉言懿行、道德文章、科第功名,展示先祖的辉煌,以期勉后人能够继续努力,承继祖德、功业,并将其发扬光大。例如:孙姓“兵法堂”的来源与其祖先孙武、孙膑著述兵法有关;毛姓人的堂号中有一个“舌师堂”,出自著名典故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著名策士,曾任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奉命出使楚国,对楚王晓以利害,促使他答应联赵抗秦,回国后,平原君夸奖他“三寸舌抵百万之师”,“舌师”堂号由此而来。
4行教化
     传统家族(尤其是著姓名族)特别注重以儒家道德观念,规范族中成员的行为,综观各姓的堂号,在道德上追求清白正直、谦恭礼让、孝悌宽容者居多,折射出中华传统美德与家规族训的互为影响关系。例如:“四知堂”、“浩然堂”、“正气堂”等,都是启发子孙良知的好题材。
六、堂号的分类方法
?  基於学术讨论或研究所需,堂号也有许多分类方式,本文谨作综合分类叙述:
1二分法
    大堂号:以祖先发祥地的秦汉郡望立为堂号。
?  小堂号:由於同一宗族里面,有人发迹或者发了财,自觉身分倍增,为了标榜自己,就自立新的堂号,有别於郡望的大堂号,自立堂号亦称小堂号。如:林姓大堂号是西河堂,尚有小堂号像忠孝堂、永泽堂等;陈姓的大堂号是颍川堂,小堂号有德星堂、德聚堂等。
2也有学者认为,堂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堂号: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含郡望堂号(郡号)与自立堂号。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姓郡()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40余个。
     台湾地区大多数是郡号,系古地名,指秦汉时期建置的行政区域名称,也就是每个姓氏的本源所在地。
?  狭义堂号: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3三分法
    堂号分三种:
    总堂号:一般是用某氏族最初发祥地的郡名,来作为堂号的名称。
    分堂号:是某氏族迁居新地而在该地发展为望族巨室,为纪念发达的地方,便以该地的郡名作为分堂号。
?  自主堂号:就是拿吉祥或训勉的语句作为自家堂号,因涵盖面较小,又叫狭义的堂号。
?七、基本分类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1折叠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2折叠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3折叠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4折叠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5折叠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6折叠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7折叠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8折叠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9折叠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10折叠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11折叠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12折叠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八、堂号的呈现
    堂号的呈现,主要用於该姓氏家族的公众物事与建筑物,它是由最初的家族堂屋、祠堂的名号,扩大为用於家族一切公众物事、建筑物及家族个体的生活器具,这是姓氏堂号作用的历史发展与自然延伸,也是中国人重名心理的反映。兹分类举例如:
1用於家族堂屋者
   例如:家族厅堂门楣、家庙祠堂匾额、家族学校校名或铭刻在碑文等。

2、用於家族公众物事者
    例如:祖宗牌位上方、族谱家谱名称、红白喜事及春秋祭祖时用的灯笼、祭幛等。
3用於家族个体的生活器具
    例如:斗、箭袋、钱袋)、名片。

堂号,最早见於记载者,大概出自《三国志》。值得注意的是,大约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通常采用堂号(堂名),作为文章书画的署名或别号,延续到现代,一些作家也用作为笔名使用。
八、郡望与堂号
?  早期郡望的基本含义是以郡中望族为核心的血缘标志,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堂号则是由郡望进一步分衍而出的血缘概念,最初指望族居所厅堂的名号,后来才以该厅堂为名号的人。
郡望的源由与涵义
1、何谓“郡”?
?  郡,古代行政区建置名称,辖境历代不同:
?  秦以前,郡辖於县;秦朝时,县辖於郡,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郡辖於州而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时,设州府;明代则郡废;清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
2、“郡号”是什么?
? 汉行郡国察举,魏用九品中正,晋制郡公郡伯,均以郡中豪门著姓,作选官用人标准,传袭日久,族大势盛,故以各该姓氏发祥地——郡名为郡号。郡号除了郡名外,间亦搀有诸侯国名,或府、州、县名者。
? 郡号为各姓氏早期祖宗发祥之地,即系系族根源的标记。北魏孝文帝以鲜卑族入主中原,施行汉化,令胡人改汉姓,奖励汉胡通婚,中原士族,撰谱录,记所承以自贵,标郡号,明所出以别异族。冠郡号於姓氏之上,谓之郡姓,实乃永志世系,以示不忘本源之至意,如:江夏黄、汝南廖、太原王、颖川陈、陇西李、西河林、天水杨等。
3郡望的源由与涵义

    由来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西汉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魏晋南北朝

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姚、王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隋朝

隋朝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使至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但却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即新的士族集团。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唐朝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

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石单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分攵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题郡望曰“吴兴”。

明清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 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近现代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

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小结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我国的不少姓氏只有一个郡望堂号,如丁氏只称济阳堂、于氏只称河南堂、并氏只称南阳堂、郑氏只称荥阳堂等等。至于宋元以后,人们对郡望、堂号的内容不再有所区分,把二者同样作为姓氏发祥地的代称,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九、郡望与堂号的比较与了解:
1堂号的产生一般较郡望晚。
2堂号使用的范围一般较小,而往往一个郡望中有几个堂号。
3在空间和范围上,堂号多指一件物或一件事,而不像郡望有较广泛的地域概念。
4元以后,因两者有基本相同意义,人们对郡望、堂号的内容不再有所区分,把二者同样作为姓氏发祥地的代称。
5堂号的来源,在形式上远比郡望仅源於地名较复杂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11-1 08:06 , Processed in 0.0722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