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网络 你是调北征南来的?还是调北填南来的?

[复制链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21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1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11:5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网络 你是调北征南来的?还是调北填南来的?
你是调北征南来的?还是调北填南来的?

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在平定了云贵高原的叛乱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的权力真空地带而重蹈历史覆辙,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驻守,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作“调北征南”。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在平定了云贵高原的叛乱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的权力真空地带而重蹈历史覆辙,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驻守,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作“调北征南”。昔日人烟稀少的贵州山地,瞬间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军营。20万人的军队,供养成了大问题,靠赋税?靠征调?都不现实。战争进行当中,一位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这一建议深受朱元璋赏识,最终,向历史上许多开国之君一样,朱元璋也选择了屯田制——让军人自己养活自己。曾经铿锵作战的将士们开始拿起锄头,开垦田地。20万明军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在农村屯耕,有10多万人加入垦荒的行列。他们一边开荒种地,自足军粮;一边操练军事,以防战乱。从贵州腹地的安顺向西到曲靖,过昆明、楚雄直至景东,每六十里到一百里,明军建立一个屯军寨子,开垦周围的土地。昔日的不毛之地,在这些来自江南的农家子弟手里,变成了千里良田。这些屯军寨子是按军队编制分布的,它们分别由六个卫来管理,这六个卫分布在贵阳和曲靖之间。分别是:威清卫(即今天的清镇县)、平坝卫(今天的平坝县)、普定卫(今天的安顺市西秀区)、安庄卫(今天的镇宁县)、安南卫(今天的晴隆县)和普安卫(也就是今天的盘县)。从图上能够清楚地看到它们沿入滇通道依次排列,是明显的军事布防。 这六个卫就是今天贵阳以西六个主要城市的雏形。贵州不少城市也都源于当年的屯军营寨。像今天的黔西县,就是普定等六卫建城之后,明朝政府营建的郭张城 。 当年的屯军只是朱元璋和征南将领手中的“棋子”,在云贵高原这张偌大的棋盘上,他们根据全局的需要,选择战略要害,轻轻一放,无意间造就了今天的屯堡城镇和村寨。明朝进军贵州后,实行军屯制度,为了稳定军心、保障固定名额的满员,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于逃散、脱籍,帝国法律规定“正军”、“军余”必须携带妻室儿女,无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同时,明朝政府推行了“就宽乡”的移民政策,即鼓励百姓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到经济滞后的地方,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在“鼓励”的同时,也强迫大批内地破产的流民和平民迁往贵州。迁入的平民,按照给予的土地,划分区域管理,成为“民屯”,也被称作“调北填南”。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江南和中原一带,根据史书记载,明洪武年间进入贵州的移民在160万人以上,永乐年间在35万人以上。另据《安平县(今平坝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设“平坝卫”,因“地广人稀”,由湖广的长沙等地,实行“三丁抽一”的办法,发配到平坝卫。偏僻遥远的贵州就这样迎来了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移民。这些移民中,一部分是军屯将士的家眷亲属,一部分是内地的良家子弟。他们的到来,一方面扩大了屯堡人占有的土地和势力范围,稳定了军心;另一方面,来自内地的先进文化一下就冲进尚在半原始状态的贵州,极大地带动了贵州的发展。汉族的比例也第一次超过其他民族,成为贵州人口的主体。明初,政府只在贵州设立卫所。随着“民屯”的展开,开始设置郡邑,“卫所治军,郡邑治民”。对于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来说,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只是权宜之计,而“调北填南”才是长久之计,是一种更为深谋远虑的治国安邦的策略。习惯上,人们把贵州的“军屯”后裔称为“调北征南”来的,而把“民屯”的后裔称为“调北填南”来的。贵州安顺的屯堡人就是他们的后裔。600年过去了,“军屯”和“民屯”的后裔还有区别吗?屯堡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办法能够区分清楚:凡是叫“屯”的村寨多大是“调北征南”来的军人后代;凡是叫“堡”的村寨多大是“调北填南”来的平民后代。根据专家的研究,屯堡人的语言也有屯与堡之别,屯人话音利落,不乏军旅遗风;堡人操“堡子声”,带卷舌音,有平民生活的印记。乡音难改,600年的沧桑岁月里,有多少个夜晚,在屯堡人的火塘边,伴着乡音流淌着的是故乡的小桥流水……[url=]收起[/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5-8 19:04 , Processed in 0.0479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