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76|回复: 0

马善田马姓研究书信 (七)

[复制链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20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00
QQ
发表于 2017-6-12 13: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善田马姓研究书信 (七)




鲁文忠编辑您好:
        前天给您去了一封挂号信,因信中有段文字打错,现将补充修改后的这段附上,并附上《赵姓前世系表》作为参考。
        “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人们尊称他为‘鸟俗氏’。次子若木,又称之为费氏。大廉的长子费昌,因不满夏朝天子桀的残暴统治,携家眷离开了夏,投奔到日益强盛的商国,因费昌是驾驭马车的高手,在商汤攻打夏时,费昌亲自为商汤驾驭战车,并协助商汤在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一带)之战中打败了夏桀,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大廉的两个玄孙叫孟戏、仲衍。其中仲衍,做了商帝太戊的驾车大夫,他继承了祖辈驯服鸟兽的技艺,并一直传了下去。从此以后,仲衍的子孙,每一代对王室都有贡献,也因为辅佐殷商的缘故,嬴姓越来越显贵,而成为诸侯之一。
        仲衍的第四代孙中,商朝时在西戎守卫边疆。他的儿子叫蜚廉,蜚廉“善走”,具有“神行太保”奔走如飞的本领。蜚廉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恶来,恶来天生力大无穷,其他人是无法比拟的。蜚廉、恶来父子效忠于商纣王,而且都因为有其“特殊功能”而受到商纣王的重用。如果父子两人在明君当朝时,发挥他们特长,就不失为国家之栋梁,流芳百世。只可惜两人在商纣王统治时期,而商纣王在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暴君,在他当政期间,残酷至及,赋税冗重,百姓怨声载道,遂失去了人心,两人的才能被商纣王用在对内镇压各族人民和诸侯的反叛、对外出兵讨伐周边部族上,无异于背上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恶名。蜚廉见此,预知商纣王统治的日子不会长久,就借口为商纣王寻找奇石,隐居到霍太山(今山西霍县东南)。果不如所料,这时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为推翻商纣王,发起了著名的“牧野之战”,结果商朝军队在牧野(今属河南省)前线倒戈,并和周武王的军队一起攻入商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就在宫中自焚而亡。恶来因助纣为虐,在周武王的千军万马中被杀。”

        赵姓前世系表(至造父)

        黄帝(姬姓、轩辕氏,上古五帝之一)—→昌意—→颛顼(上古五帝之一)—→仲容—→夷—→武恒—→伯辛—→女修—→皋陶(舜帝时大臣)—→伯益(嬴姓,舜、禹时大臣)—→大廉(鸟俗氏)—→武—→琪—→建—→弘—→奎临—→迁—→宣—→永通—→彦翔—→轩—→子能—→费昌(去夏归商,败夏桀于鸣条)—→仲衍(商帝大戎御)—→玉珍—→道宁—→兴—→犍—→大顺—→茂荣—→克和—→达—→胥轩—→中(为商镇守西戎)—→蜚廉(以蜚廉鸟为图腾)—→季胜—→孟增(周成王赐名皋狼)—→衡父—→造父(周穆王赐赵城,赵姓始祖)。
(本表根据《史记》、《赵国史稿》、《赵氏宗谱?上古源流暨世系图引》等编制)
谢谢。
        此致
敬礼

                                                                                                                                马善田
                                                                                                           二○○四年二月四日


《马姓最初姓马服》一文中有误

        贵报在2001年4月3日副刊上发表的《马姓最初姓马服》一文中有误,这是作者范又琪先生依据他在1999年10月编著的,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姓氏起源》一书上马姓来撰写的,其中说马姓“人口三千余万”,不知他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据我所知全国汉族马姓人口大约有1260万,占全国人口的1%,这个数字早由我国著名的有关专家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登载过的,就是加上少数民族中的马姓也不会有三千余万。
        文中说马姓“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少昊金天氏的后裔。”对于谁是秦姓、赵姓、马姓等姓的血缘祖先?主要有二派持不同的观点,就是司马迁等人的颛顼说和司马贞等人的少昊说。认为是少昊的其理由是,黄帝与其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玄嚣,玄嚣亦名少昊,名挚,号青阳氏,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氏族东迁,他成为以凤凰为图腾的古代东夷部族首领,从而改称金天氏,他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其后为嬴姓、偃姓,秦姓、赵姓、马姓是少昊帝的后裔。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曰:“《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说:“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他们认为少昊是秦、赵姓的血缘祖先。而马姓是由赵姓分出来的,毫无疑问也是马姓的血缘祖先。
        认为是颛顼的其理由是,黄帝与嫘祖的小儿子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子生颛顼,号高阳氏,他也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历史学家对上古时期的五帝有几种说法,其中的三种说法都有颛顼,可见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颛顼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相传颛顼的孙女是女修,女修生皋陶(偃姓),皋陶生大费(伯益,嬴姓)。但女修是男是女?是否有其人?其夫君是谁?至今也有人在推测。我国历史学之父、大文豪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中明确指出:“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司马迁之后,历史学界对秦姓、赵姓的血缘祖先是谁,从古至今都有严重的分歧,说法很多,还有的把神话与史实互相混杂。但主要是上述两种观点。然而最早却是司马迁下的定论。仅目前所见到的历代汉族《马氏宗谱》来看,却都是奉颛顼为马氏的血缘祖先,倾向于司马迁的观点。但是这两派的共同点都归结到伯益,都承认伯益是秦、赵的共同祖先。究竟少昊、颛顼,谁是秦氏、赵氏、马氏的血缘祖先?有待于今后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铭器具、器皿、竹简、石刻等文物上的文字中能找到准确的答案,经严格的考证后才能下结论。
        伯益是尧帝、舜帝时的大臣皋陶的长子,“伯”是爵称,名叫益,也叫大费,姓嬴,伯益是禹帝时的大臣,嬴也作,即燕(玄鸟)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辅助舜帝。他们父子俩人都是尧舜帝的得力助手。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说:“益,伯翳也,奉赵之祖”。《路史?后纪七》说他:“能训鸟兽,知其语言,以事服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帝王世纪》亦说:“伯翳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刘恕的《资治通鉴外纪》说:“伯翳、伯益,乃一人,声转,故字异也。”《书?尧典》云:“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尧于是命伯益去捕捉鸟兽。《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列女传》曰:“皋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皋子,皋陶之子伯益也。”
        皋陶的次子仲甄,又叫仲堰,他继承了燕鸟图腾,仍以偃为姓,因为皋陶为偃姓,是因他“生于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葬之于六(今安徽六安县),禹帝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到后来,嬴、偃两姓便分开了。
        伯益的后裔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氏十四氏。经过几千年的姓氏演变,不断派生出新的姓氏,由嬴、伯、葛、谷、邯、缪、桑、秦、黄、江、梁、裴、赵、马、奄、徐、渠丘、著丘、乌浴、武安等姓氏组成了一个嬴姓裔族团。
        文中曰:“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人名赵奢,是上古少昊帝的后裔,到他这一代时已没落,他只当个小小的田税官。”
        众所周知,汉族马氏是由赵氏中分出来的,素来有“赵马一脉”之说。赵奢是赵武灵王的其中一子,对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中都很笼统,未有明确指出其与赵武灵王的父子关系。但都认同他是赵国的王子。据《世本》(辑补)、《姓谱》、《元和姓纂》、《万姓统谱》等等云:“赵王子奢封马服君”。现所发现最早的是《世本八种》,清嘉庆戊寅仲夏琳琅仙馆雕刻版,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世本》一说是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写,是一部自黄帝以至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原书已失,仅存15篇。至清朝其中有茆泮林辑本,计有《帝王世本》、《诸侯世本》、《卿大夫世本》、《世本氏姓篇》等篇目,它和《左传》、《史记》的记载有不一致之处,但仍是姓氏方面和重要典籍。对马氏源于赵氏及以上世系均有详细的记载。江都县的秦嘉谟的辑补本,多为治史者引用。其中对马氏云:“马氏,本自伯益之裔,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这是目前为止记载马氏立姓及源流最早的一部古籍文献。还有南北朝王俭的《姓谱》,其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也比较近,也有明确的记载。到唐代初、中期国势强盛,出现贞观和开元之治,谱学兴起,主要是朝廷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纂修家谱,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姓氏谱书、宗谱。路氏的《姓略》、《衣冠系录》;孔至的《姓氏杂录》等书相继问世,唐太宗又命魏元冲、柳冲等撰《贞观氏族志》一百卷,收录293个姓氏,1651家。唐高宗时修成《高宗姓氏录》,收录235个姓氏,2287家。唐玄宗又命吴兢等续修《大唐姓氏录》一百卷。还有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氏族谱》一卷等,有20余部。但现在仅残存高士廉等纂修的《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敦煌文书《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最为完整的却是林宝的《元和姓纂》,一直流传至今。
        唐代韩愈是我国继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大家,又是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一代文宗”。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其父亲曾做过潞州铜鞮县尉、武昌县令等官,但他幼年时,父母先后去世,由长兄韩会抚养。韩家与马家为世交,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十九岁的韩愈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一连考了四次,才于贞元八年登上进士第,为谋求一官半职,他又连续参加了由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辞”科考试。贞元十二年(796)才被任命为观察推官。这期间他几乎穷困潦倒,当时的北平郡王马燧吩咐其子给予了他不少的帮助,韩愈感激涕零,牢记马家对他的恩德,所以,他亲眼见到马燧祖子孙三代去世,很是伤心,亲自给马燧的长子马汇、次子马畅的夫人卢氏、孙子马继祖等撰写了墓志铭和行状,其中他给马汇撰写的《唐故赠绛州刺马府君行状》曰:
        “君讳某,字某。其先为嬴姓;当周之衰,处晋为赵氏;晋亡而赵氏为诸侯,其后益大,与齐、楚、韩、魏、燕为六国,俱称王。其别子赵奢,当赵时,破秦军阏与,有功,号马服君,子孙由是以马为氏。”这里所说的别子即庶子。
        正因为“愈既世通家,详闻其世系事业”,必然对马家世系知根知底,而对唐政府修纂的《贞观氏族志》、《大唐姓氏录》,或者传下来的《马氏宗谱》,他都亲眼见到过则是无疑的。
        唐代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所记载的也不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的;作为另一位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与宋祁等人合修的《新唐书》,在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亦明确记载了赵奢为赵国王子。
        到明清时期,都有谱学大家对赵奢的王子身份作了定论。一直到现代有一大批姓氏书籍都对赵奢王子身份予以肯定,其中陈明远、汪宗虎的《中国姓氏大全》云:“春秋时赵国王子奢封为马服君,子孙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马姓。”
        现保存的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纂修的《西秦扶风马氏宗谱》,时任中宪大夫、知凤翔府事同江王俊作序曰:“考其先世为颛顼之裔,季胜之后,姓嬴氏。其后之从赵氏者,自造父以平偃之功,封赵城始也。其后之从马氏者,自王子奢,以击秦之功称马服君始也。嗣是由晋而之秦,由茂陵而之扶风。自汉以后,名著当时,声施后世者,代不乏人。”张子瞻、曹延植作的序曰:“按马氏祖季胜,出自伯裔(伯益)则嬴固其姓。造父封于赵,子孙皆以赵为姓,则赵固其族。自王子奢封马服君,其后遂以马为姓,则马固其氏矣。于是知赵则氏于国也,马则氏于爵,兼氏于官也。而且古重赐姓,故立有德者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之姓,谱则志。”虽然年代晚了些,但与韩愈等所说的相符。还有江西乐平第十修《扶风马氏宗谱》中有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马廷鸾撰写的《原姓》等,也都有明确的记载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根据《赵国史稿》和《马氏宗谱》考证,汉族马氏始祖赵奢为赵武灵王第九子。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自有夏以来,这种“家天下”中国社会特有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由一家之姓氏世袭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到西周时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据《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最基本的一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分,赵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自天子以下的各级贵族,仅嫡长子才能确立为宗子,即其国君是按嫡长继承的传统世袭的,他相对其他诸庶子来说是为大宗,诸庶子即为小宗,大宗在政治地位上是绝对高于小宗的。
         就现有的文献记载,当时赵武灵王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废长立幼,废掉了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却立幼子赵何为太子,从而引发了“沙丘之变”。最后赵章一派被杀,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中。这个事件不能不说是赵氏家族非常惨痛的教训。事变之后,大臣李兑因平乱功,谋得赵国司寇之职,地位仅次于公子成,公子成不久去世,李兑开始独揽大权,大肆迫害赵武灵王近臣,赵奢曾参与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也目睹了“沙丘之变”的始终,作为庶子,他一生小心谨慎,连后来带兵打仗也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此时才有了他“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见汉代刘向《战国策?赵策四》)。避难到燕国,正好燕昭王招贤,因他是赵国公子,且有才干,因而受到重用,他一到燕国就被任命为上谷太守,古时地方官军政合一,是具有带兵打仗的职责的。
        赵惠文王十三年(前285)后,李兑死去,李兑专权的时代结束。翌年,赵惠文王亲政,此时,受李兑集团迫害的武灵王时期的大臣们陆陆续续回国,赵奢也回到国内,但不可能一回来就受到重用,不管怎样说还受到猜疑,毕竟在燕国为燕守了好几年上谷,先任“田部吏”再说。这在时间上考证也是相吻合的。并不是象范又琪先生所说的“到他这一代时已没落,”如赵奢没有才能,他一到燕国,燕王不会让他去任上谷太守的,这些也不知范又琪先生又根据什么?
        早在公元前280年,赵奢就率军攻占了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这在《史记》中都有记载,而“阏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0年,已是10年之后,这期间他肯定也率兵征战过,只是史书未留下记载罢了。作为战国时期八大名将之一,他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作战思想,是根据地形、地物,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提出的战胜敌人的作战方针。事实也证明了赵奢的军事思想确实高人一筹。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153卷中称之为“示缓及先据要地”取胜的战例。赵奢是与廉颇同一时期的赵国名将,并不是“成为继廉颇之后赵国又一名将”,而他被封为马服君是赵惠文王封的,当时廉颇还未有被封为君,实际情况是廉颇、乐乘,在赵惠文王时就威震六国,多有战功,而封君却在赵孝成王时期,比起赵奢来就晚得多。这不排除赵奢是王子的身份,而享有诸多的特权的因素。
        文中说:“秦灭赵时,赵奢的孙子赵兴,从邯郸逃至咸阳”,赵兴平白无故的离开故土,“逃”到咸阳干什么?实际情况是,在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子孝成王即位。不久,赵奢也去世了,但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请求赵王不可用其子赵括为将。但赵孝成王还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的上党,赵国派廉颇率军援救,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在秦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廉颇采用固城的战术坚守,秦军虽然屡次进攻,但一直没有取胜,就这样,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之久。
赵王认为廉颇胆怯,十分生气,几次派人督促和责备。秦军屡次进攻长平不能取胜,秦相范睢想出一条计策。派遣间谍到赵国四处散播流言,说:“秦军最怕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统帅赵军,廉颇容易对付,眼看就要投降了。”
        赵孝成王听信间谍的谣言,就派赵括去代替廉颇为将。那时,蔺相如正患重病,他见赵王说:“君王只听赵括的名声就派他为将,就象胶住了瑟的调音的弦柱来弹瑟。赵括只不过是读读他父亲的兵书,而没有任何的作战经验,不懂得随机应变,不可派他为将。”他在病中竭力劝阻赵王,可赵王根本不听蔺相如的意见,还是任命赵括为大将,率赵军四十万前往长平。连赵括的母亲进宫见赵孝成王谏阻都未能奏效。“长平之战”中,赵括率精兵突围时被乱箭射死,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典故。赵奢有两个儿子,赵括是长子,次子叫赵牧,时任赵国的偏将军,居住在邯郸。赵牧儿子叫赵兴,也是赵国的将军,握有兵权,而且这一支力量很强大。与赵王室同宗共祖的秦王嬴政,早就有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志,在秦国的迅速发展中,他文武并用,一方面派遣口若悬河、巧于谋略的官员携金银珠宝,收买各诸侯国权贵;另一方面派出大军压境,攻城略地。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后,翌年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管理疆土,充实关中一带的经济实力,削弱六国贵族的反叛势力,秦始皇采取了如下措施:严令天下百姓,不得私藏武器,把六国兵器收缴后集中于咸阳全部销毁,铸造成钟鐻、铜人;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定车轨;焚书坑儒;拆毁全国各险要地方的城堡、关塞、堤防等设施,使之无险可守,无塞可依,以防止六国旧部死灰复燃,危及社稷;把六国贵族大姓和豪富十二万户迁徙至京城咸阳,以便就近监控,以防止他们滋事反叛,这其中就有赵兴这一支。这些措施,在当时功效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到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及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有的采取类似秦始皇的做法,有的采取移民政策等。在有关古籍文献和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分别主编的《中国通史》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这时的赵兴远离故土,赵兴因伯父赵括打了败仗自己感到耻辱,不愿再姓赵,就以其祖父赵奢的封爵马服君,改名为马服兴,先姓“马服”,后改为单姓“马”,叫马兴,马兴就是汉族马氏的改姓祖。可想而知,因一次兵败而拒绝姓赵,改用曾给族人带来荣誉的封号为姓,就充分证实了这一家族是一个多么不屈而富有血性的家族。马兴被迁徙到秦都咸阳后,秦始皇为了安抚马兴,封马兴为武安侯(武安,赵地名,在今河南省武安县南)。为什么要对马兴封侯呢?也是有原因的,这里就不详说了。因马姓由赵奢的封号而来,所以,后世汉族马氏都奉赵奢为始祖。
        文章名人中列有:“马守真,明代女诗人、画家。”这个不假,但马守真的情况是:马守贞(1548—1604),贞一作真,号湘兰,小字元(玄)儿,又号月娇。女,回族。明代书画家、诗人、剧作家、秦淮名妓。其祖籍湖南,金陵(今南京)人。既然这篇文章中未说明是专门写汉族马姓的,那就应该要提及少数民族马姓,在少数民族中不仅回族,还有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东乡族、撒拉族、土家族、彝族、保安族、苗族、白族、拉祜族、藏族等等民族中都有马姓,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一点基本常识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就是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祖先,血缘不同,姓氏起源不同,立姓时间早晚也不同,不能混为一团。从文章的标题、正文、名人看又是专门写汉族马姓的,唯独在名人中只提及了回族马守真,马守真又不是赵奢的后裔,是否妥当?
        范又琪先生所编著的《百家姓姓氏起源》一书中有关秦姓、赵姓、马姓的文章中,均出现了不少经不起推敲的错误,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撰写有关姓氏书籍,涉及到历史、地理、风俗、文学、语言文字、民族、考古等多种学科,一定要谨慎,详加考证。不能象创作文学作品那样,可以虚构、夸张、想象等,运用一些文学创作的手法。要有古籍文献资料作依据,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才能下结论,但有新的依据后,又要反复考证,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完善,更不能胡编乱造,对待历史一定要实事求是。
                                                                                                                             马善田
                                                                                                        二○○四年二月二日

主要依据古籍文献目录

一、先秦
1、《世本》(清代八种辑本中的有关叙述)。
二、汉代
2、司马迁《史记》有关章节。
三、南北朝
1、《姓苑》1卷(何承天撰,清?王仁俊辑,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1989年9月)
2、《姓谱》(王俭)。
4、《百家谱》1卷(王僧孺撰,清?王仁俊辑,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1989年9月)。
四、唐代
1、《元和姓纂》(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蕃订,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5月)。
2、《白孔六贴?氏族门》1卷(白居易,宋?孔氏又补)。
3、《敦煌文书?新集天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
五、宋代
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欧阳修、宋祁等)。
2、《太平寰宇记》(乐史)。
3、《广韵》(有关部分)(陈彭年等,见北京中国书店《宋本广韵》,1982年6月)。
4、《姓解》3卷(邵思,见《丛书集成》)。
5、《姓解辨误》(邵思,清?段朝端校)。
6、《古今姓氏书辨证》40卷(邓名世,《校勘记》3卷,钱熙祚,见《丛书集成》、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
7、《路史》(罗泌)。
8、《名贤士族言行类稿》(章定)。
9、《通志?氏族略》(郑樵,见《万有文库》)。
10、《姓氏急就篇》2卷(王应麟)。
六、元代
1、《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撰者不详)。
七、明代
1、《姓汇》4卷(陈士元)。
2、《姓觿》10卷(陈士元)。
3、《姓氏谱纂》7卷(李日华)。
4、《万姓统谱》146卷,附《氏族博考》14卷(凌迪知,明万历七年刻本)。
5、《文竽汇氏》24卷(傅作兴)。
6、《圣门志》5卷(吕元善)。
7、《姓源珠玑》6卷(杨信民)。
8、《姓纂》6卷(钱逸)。
9、《尚友录》(廖用贤)。
10、《续文献通考?氏族门》(王圻,《钦定续文献通考?氏族门》,清?乾隆时奉敕重修)。
11、《路史》(徐渭)。
八、清代
1、《百家姓新笺》1卷(黄周星,《夏为堂别集本》)。
2、《重编百家姓》(黄周星,抄本)。
3、《万光泰杂着三种》:为《元氏略》、《辍耕录?氏族》、《姓苑拾遗》(万光泰,见辽宁图书馆静电复制抄本,1981年,北京图书馆存)。
4、《御制百家姓》(清康熙皇帝编,原刊本、复刊本、道光十三年张瑜笺注本)。
5、《史姓韵编》64卷(汪辉祖)。
6、《姓氏五书》(《姓韵》、《辽金元三史姓名录附西夏姓》、《姓氏寻源》、《姓氏辨误》、《古今姓氏书目考证》(张澍,只刻《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二种),各有单行本;清道光十八年张氏自刻本,岳麓书社1991年点校本)。
7、《续通志?氏族略》(清乾隆皇帝敕修)。
8、《(增补)姓氏族谱笺释》8卷(熊峻运)。
9、《姓氏考略》(陈廷炜,见《丛书集成》)。
10、《姓氏解纷》(黄本骥)。
11、《百家姓考略》1卷(王相笺注,徐氏三种本,李光明庄本)。
12、《姓氏谱》6卷、《姓氏类纂》50卷(李绳远)。
13、《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明伦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四库全书》有关部分(清?纪钧总篆)。
九、其他文献
1、清、民国时期的各种汉族《马氏宗谱》。
2、汉代至清代各有关汉族马氏人物的碑刻、墓志铭。
3、现存的古代各省、府、县地方志、乡土志中有关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3-29 17:50 , Processed in 0.0629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