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援伏波将军戎装骑马塑像持佩兵器考 文/马鸿斌

[复制链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20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0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8 08:20: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援伏波将军戎装骑马塑像持佩兵器考
                      文/马鸿斌


笔者按:我于2015年8月27日收到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统战部为该县当时正在规划建设的马援文化广场”以及将矗立的马援塑像提出的咨询:“马鸿斌常务副会长:您好!一直想邀请您来息县指导!息县马援广场已开始建设,向您请教:马援塑像其兵器是用什么合适,是长矛还是宝剑,还是其他?

马援因功封“新息侯”,封地在古息国(今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因此对所咨询的问题非常重视,当时经过数天研究之后以《马援戎装骑马塑像持佩兵器是什么?》为题所作的回复内容。


另据2018年的新闻报道,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马援广场已经建成开放。该广场占地面积39000方米(约58亩)。马援雕像标高为21米,取意为马援辅汉光武帝21个春秋,雕像全高8米,象征其享用伏波将军称号共8年。二层主广场平台进深63米,象征其享年63岁今将本文原文重新补充、整理、考证和订正后作为第十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纪念特刊》的应征稿件。

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和开拓者、马氏先祖、伏波将军马援[公元前14年(西汉永始三年)农历九月十四日(或农历四月十四日)—公元49年(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农历三月十日,终年64岁]公忠为国,为平定岭南,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殒命疆场,实现了为国尽忠、马革裹尸的志愿。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开拓者,他开拓的“马援通道”不仅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了巨大和重要的贡献,而且为我们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马援伏波将军令后人钦佩,堪称一代良将,目前各地为纪念马援建造了多处著名的马援伏波将军戎装雕塑。


一、已完成的几处著名的马援将军戎装雕塑

(一)马援将军戎装雕塑形象有:

1、陕西扶风马援雕塑:戎装站立,右手叉腰,左手握着身佩“宝剑”;
2、广西桂林伏波山马援雕塑:戎装骑射,手持弓箭;

3、广西防城港市伏波广场马援雕塑:戎装骑马;

4、海南三亚天涯海角马援雕塑:戎装骑马,手持尖末端长矛;
5、陕西杨扶路杨凌与扶风交界处马援雕塑:戎装骑马,手持单头长矛,等等
(二)各地建造的伏波庙里都供奉马援伏波将军塑像

(三)马援绘画形象:
比如,《加拿大马氏宗亲总会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物》封内马援画像:官服站立,身佩“宝二、马援戎装塑像持佩兵器
            
  马援戎装塑像持佩兵器
,在塑像上看得见的有两件:手持兵器和腰佩兵器。
     (一)手持戟还是矛?据笔者考证,马援手持的兵器一戟
因著名的南朝宋史学家范晔著正史《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没有记载马援持种兵器。
据莫一因著《一生要了解的60位中华古代名将》(海潮出版社2006年6月1日出版)一书写“马援;东汉名将,“马革裹户”创始人,座驾;大宛马,兵器:象鼻古月刀。
    但“象鼻古月刀”考据出处不详。有观点认为:“象鼻刀;因刀头上有一象鼻形,故名象刀。颜色有两种,一为黑杆,银刀头,此样式已不见。其二为金杆,金刀头,均为大漆。象鼻刀在舞台上多为三国戏中的黄忠所用,“金沙滩”中杨继业、“风鸣山”中赵云也使用。”
也有观点认为:“据说,象鼻古月刀和擂鼓瓮金锤比较公认的是马援的武器。一对擂鼓瓮金锤是当年汉朝时马超的先祖、汉伏波将军马援使用的,共重320斤。有确切点记载的是陈荫荣的《兴唐传》,修订后又名《大隋唐》,详细介绍了李元霸的擂鼓瓮金锤,说是东汉名将马援创制的兵器,消失江湖很长时间,到隋朝末年,才在李元霸手中出现。这种锤子不是圆球形状的,而是“腰鼓”形状,类似圆柱形,大约和街机《三国志》里的许褚的大锤子差不多,像个榔头,横着的铁圆柱,下面一个把。”
据考证,秦汉时,骑兵用的武器是远射的弓箭,近战的武器为长兵器—长刀、矛、戟等兵器。汉代兵器中的长兵器主要有:戈、戟、矛、稍、锬、铍、杀等。汉代长兵器比较侧重戟、矛
矛:战争中常用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始于周代,或周代以前。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或戮为主的战斗使用方法。矛的最重要特点是:矛鳟之銎皆为圆形,这是因为矛矜亦为圆形,与戈必之呈杏仁形者不同之故。
就: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字或“卜”字形,因此载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矛和枪的区别在于:杆的软硬差异,简单说就是:矛杆硬、枪杆柔。
矛是重兵器,杆以枣木等硬木或精钢制成,韧性较弱。最重的铁杆长矛重量可达七八十斤。使用者需具备极大臂力才能发挥威力。早在西汉就逐渐在军队中取代了戈的地位,成为士兵常用的重要装备。
而枪则在东汉末年才逐渐得到应用,使枪的技法则到宋代才称得上完善。它的技巧性远远超过其它任何长兵器,非常难练。其最主要的攻击手段是刺,是可与短兵器中的剑并列的冷兵器之王。枪杆的材料用的是柔韧的白蜡杆,这是专门为了制枪而栽种的树种,成材率很低,现在基本绝迹。

    西汉初年戈的形制类似雄鸡长鸣之状。戟在顶端部位装置有刺,即枪矛。另外,“铍”当属矛一类的兵器,其特点是具有长刃。“铩”这种兵器更多的是被用作宫廷警卫和防守习练之具的。
   另据东汉《释名·释兵》日:“矛长丈八曰稍,马上所持。”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后汉已有载录,但是度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如楚汉时项羽“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就挑战”(《史记·项羽本纪》)。西汉初年,灌夫“被甲持戟,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汉书》本传)。
    据著名的南朝宋史学家范晔著正史《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记载“建武四年(笔者注:公元28年)冬,醫使援奉书洛阳。援至,引见于宣德殿。世祖笑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援顿首辞谢,因曰:“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这句“述陛戟而后进臣”就是说:“公孙述令近臣持戟卫于两侧而后召(马援)进见。”这里说的是马援通过好友西州大将军隗嚣(?一公元33年)见到了扶风相熟的同乡一称帝于蜀的公孙述(?-36年),公孙述命令近臣和“持戟卫”(即手持戟在帝王身边保护帝王的卫兵)位于两侧。说明当时保护帝王公孙述身边的“持戟卫”是手持当时非常重要的兵器—戟。
    东汉(公元25年一公元220年)初期的马援(前14年一公元49年)与东汉初年将领、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一公元61年,南阳湖阳人,即今河南省唐河县人)为同时代人。马武于更始二年(公元24年)归顺刘秀,随其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是东汉中兴名将,刘秀称帝后,马武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据著名的南朝宋史学家范晔著正史《后汉书·马武传》记载:“选精骑还为后拒,身披甲持戟奔击
   据上述说明东汉初期,保护帝王身边的“持戟卫”和统兵的最高将领以持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的戟为主。
    因此,据此推断:马援也是持戟。

另外,到了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将领也持矛。如《后汉书·公孙遗传》记载公孙遗(?-199年)逢鲜卑骑兵“乃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张飞(约166年-221年)将20骑“目横矛”;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丁奉(7-271年)“跨马持矛等
    著名的历史典故“辕门射戟”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是三国名将吕布(?-199年)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战争的典故。据《三国演义》描述,袁术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当时据守小小沛县,身单力孤,自知不是袁术的对手,便向吕布求救。吕布不想得罪双方,便在营中设宴请来双方,酒过几巡后,命令军侯把吕布自己使用的兵器“(方天)画戟”(又称:画杆方天戟,带小枝的戟是当时盛行的兵器)立在营门外。吕布说:“大家看我吕布用弓箭射戟的小枝,如果射中,两家休兵,如不中,双方各自回营安排明日的厮杀吧!”吕布在距戟150步处一箭射去,飞中载上的小枝,众人齐声喝彩,遂平息了一场袁刘之战。(二)佩剑还是佩环首刀(也称:环柄刀、环首铁刀)?据笔者考证,马援腰佩兵器环首刀
     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一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公元25年六月-220年十月)。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的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中汉,又称后汉。
    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自称季汉,又称西蜀。
    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据史料记载,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汉书·东方朔传》载:“十五学击剑”;《汉书·尹翁归传》载:“喜击剑,人莫能当”;《三国志·崔琰传》载:“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等。
    1、环首刀(环柄刀、环首铁刀)诞生于西汉时期及其发展
     汉剑是当时步兵配备的战场实用兵器,直至西汉末环首刀逐渐取代汉剑成为战场主流。汉代尚武,斗剑之风兴盛。
  (1)环首刀(环柄刀、环首铁刀)诞生于我国西汉时期,是专用于劈砍的铁质短柄刀,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

在西汉,官吏们佩剑是一种义务,特殊的仪式或场面更是不可缺少。西汉前期铁剑盛行时,新型短兵环首刀也出现了。

这种在西汉时期发展的新兵器直身而单刃,剑首成扁圆的环形,一般称之为“环首铁刀”,没有明显的剑格,柄以木片夹束,再紧缚粗绳,因长于砍劈而迅速地取代长剑。由于“环首铁刀”需求量大增,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地设立铁官,专管铁器生产,而治炼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前期为环首刀、汉剑并用阶段。

(2)东汉时使用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使之更加强韧锋利,随着汉朝对四方的经路汉帝国对外战争情况的转变,环首刀逐渐取代汉剑。
   东及日本、西达西域,可说威名远播,这种形制也一直延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日本对环首铁刀全盘接收,并着手仿制,对后来日本刀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东汉画像石中的战争场面里,士兵所持多为环首刀即是佐证之一。东汉时期,军队已普遍使用钢刀。如:1974年山东苍山县出土永初六年(112年)“(即炼大刀”,此外,还曾经出土过“百炼”钢刀。表明制造钢刀的技术,在东汉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东汉中后期,环首刀(环柄刀)逐渐取代汉剑成为战场主流。
    东汉后期,汉剑彻底退出战场成为纯粹的权贵象征。主流战场用汉剑多采用铜制装具。汉代的男子崇尚武力,男子成年后喜欢腰悬佩剑,奉为时尚。
     东汉末年,实际战场已基本不用汉剑。以一些汉末魏晋刀剑制造事例为例:陶弘景著《刀剑录》记载东吴孙权于黄武五年造十口剑万口刀,蜀主刘备命蒲元造刀五干口,西晋司马炎于咸宁二年造刀八干口等。寥寥数把汉剑仅作为礼器使用。从此以后,剑脱离实战成为一种理想性兵器,向配饰和武术领域发展。因此,可以说汉剑是最后一款以战场使用为目的创造出的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双附耳式的佩系法,改变了配刀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此时也发展出新的刀型,刀身略弯,刀尖前锐后斜,更适于劈砍,其形制与后世的刀型已十分接近

2、环首刀(环柄刀、环首铁刀)优势

与剑相比,环首刀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1)刀身仅单侧有刃,简化制作工艺。

(2)环形首与茎连锻,不装护格,外装更简单。

(3)以劈砍为主,刀背更厚实,劈砍更有力,不易折断尤其合乎步、骑兵战场使用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马援将军除了佩带“环首刀(环柄刀、环首铁刀)”之外,应还配有近距离的防身短兵器一匕首。因在塑像上没必要表现出来,因此不在此展开研究和讨论

三、最终结论

尽管马援将军所处的东汉前期是环首刀(环柄刀、环首铁刀)与汉剑并用阶段,但马援作为著名军事家和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他当时一定有过人的眼光并率先使用比汉剑威力更大、更具杀伤力的环首刀(环柄刀),而不是使用汉剑。

因此,结合马援将军事迹以及目前已经建设的马援雕塑的情况综合,建议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正在打造马援文化广场拟矗立的马援将军戎装骑马雕塑的形象为:1、手持“(单头或尖末端)载

2、身佩“环首刀(环柄刀、环首铁刀)"



据正史《东观汉记卷七,马援传》记载:“援长七尺五寸,色理发肤眉目容貌如画。据资料,汉代时,1=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即:1尺=27.7厘米

援长七尺五寸”就是:7.5×27.7厘米=207,75厘米。

因此,马援伏波将军身高:207.75厘米。马援是率兵统帅,身材魁伟,因此,马援手持的兵器一“(单头或尖末端)就”和身佩的“环首刀(环柄刀、环首铁刀)“的尺寸应比一般将领和其他兵卒的兵器要大一些。

由于时间有限和史料的局限,笔者以上研究结果,请大家批评指正。

另外,我陆续推出很多位世界及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或名人的素描画像“改变世界影响中国人物素描榜”,至今已经完成超过500人。并一直在深入研究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标准画像,为今后研究和推出马援将军等历史人物的标准画像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文章摘自《第十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纪念特刊》

psb (2).jpg (184.44 KB, 下载次数: 707)

psb (2).jpg

005PdQGkzy7xikuSPKcac.jpg (95.36 KB, 下载次数: 687)

005PdQGkzy7xikuSPKca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4-27 18:21 , Processed in 0.0520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