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标题: 中国特有的姓氏堂号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玉彪    时间: 2015-10-11 12:40
标题: 中国特有的姓氏堂号转载
中国特有的姓氏堂号



一、堂号及应用
什么是堂号?据《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解释:“堂号: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三槐堂是他家的堂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氏分陇西、赵郡二支,陇西有西房,赵郡有六房。因此,某一同姓就有一个堂号或多堂号之分,如:河南省密县超化乡五里河村李氏,为“陇西堂”,清光绪年间,兄弟五人分居,按“仁、义、礼、智、信”,即“崇仁堂”、“崇义堂”……,沿用至今。“三槐堂”即王氏的堂号,据《宋史》王旦传记载:宋朝宰相王旦之父在庭院中亲手种植槐树三棵,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


海峡两岸施琅后人在树德堂联谊
堂号多用在族谱封面、祖庙横额、店铺字号、书斋及别墅堂名;也有在生活器具上,如:斗、口袋、钱袋、箭袋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繁衍在黄淮、长江流域的汉族人,不管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世代相沿袭的堂号。更值得研究的是匈奴族的呼延氏、回纥族的爱氏、蠕蠕族的茹氏等少数民族,在迁居黄淮流域之后,都以繁衍地为其堂号。>>进入论坛,聊聊吧
二、姓氏与堂号
据《百家姓辞典》记载:中国人的姓氏多达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498个,三个字的有127个,四个字的有6个,五个字的有2个。若按每姓一堂计算,全国至少也有六千多个堂号,这对研究中国文化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1、堂号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中国宗法制社会,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这一社会心理在堂号中也有所反映。前面所说的河南省密县五里河李氏就是由于家庭分支,形成了同姓不同堂号;而在我国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袭、汪六个姓氏,共用一个堂号——“六桂堂”。“六桂堂”大约出现于北宋初年,它是我国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号,据历史文献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庭,虽然其姓氏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而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后裔。
2、堂号反映了强烈的区域观念。区域观念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地名堂。如:海氏,系承海春,望出薛郡。春秋时代始见于卫国的海氏,当秦汉统一天下之后,族人却集中于薛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西南部及江苏省北部地区,后以薛郡为繁衍为中心,逐步向其他地区播迁。
因此,两千多年以来,海姓人士,都不会忘记他们世代相传的堂名是“薛郡堂”,在共同的堂名之下,敦宗睦族,守望相助。再如:诸葛氏,系承葛伯,望出琅琊。这个古老家族的发祥地诸城,位于现在山东省境内潍河上游的东岸,属秦、汉之际琅琊郡的范围内。因此,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着“琅琊”的堂名。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也每每自称:“琅琊诸葛孔明”。
另外还有岳氏的“山阳堂”、墨氏的“梁国堂”、徐氏的“豫章堂”、鲜于氏的“渔阳堂”、仲孙氏的“高阳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上官氏的“天水堂”、荆氏的“广陵堂”、蒯氏的“襄阳堂”、融氏的“南康堂”、易氏的“济阳堂”、古氏的“新安堂”、柴氏的“平阳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爱氏的“西河堂”、茹氏的“河内堂”等,都是以地名堂。
3、堂号反映了强烈的宗族荣誉感。中国历代有识之士,为本氏族繁荣昌盛,世代廉洁奉公,不计名利,乐善好施,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杨氏“四知堂”,闻名天下,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无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密愧而出。杨氏后代子孙,以“四知堂”来怀念拒绝腐蚀、不受贿赂的先祖杨震。如:冯氏“大树堂”,东汉名将冯异,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定天下,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处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再如:范氏“麦舟堂”,宋朝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船至丹阳,遇石延年(曼卿),曼卿语及无资改葬亲人,纯仁即以麦船赙之,至家,向父述遇曼卿穷况事,父曰:“何不以麦舟与之?”纯仁曰:“已付之矣”。后常以麦舟作助营丧事之典。
还有胡氏的“安定堂”、许氏的“居廉堂”、徐氏的“八龙堂”、钱氏的“树锦堂”、魏氏的“十思堂”、陈氏的“归来堂”等,都是族人以祖先的嘉言懿行来定堂名,要求后世子孙永远继承发扬先祖的美德。
4、堂号反映了强烈的道德观。在宗法社会,以宣扬安分守己,服从封建礼教为中心的伦理道德和人品道德。诸如:张氏的“百忍堂”、任氏的“五知堂”、秦氏的“谦德堂”、刘氏的“重德堂”、“五福堂”、楚氏的“秉德堂”、邵氏的“安乐堂”、乐氏的“厚德堂”、周氏的“忠信堂”、于氏的“福聚堂”、蔡氏的“克慎堂”等,都能体现宗法社会的道德观念。如:张氏的“百忍堂”,唐朝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此?公艺请纸笔,但于纸上书百余“忍”字。再如:任氏的“五知堂”,宋朝任布以“五知”为堂,即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堂号反映了对祖先的崇拜。对祖先的顶礼膜拜,是中国宗法社会表现出来的又一显著的社会心态,意在“光宗耀祖”、“扬名显亲”。在堂号中,多是以官职为堂或别墅为堂来体现。如:屈氏的“三闾堂”,战国楚人屈原曾任三闾太夫;马氏的“伏波堂”,后汉光武时,马援为伏波将军;郭氏的“汾阳堂”,唐朝上元中,郭子仪进封为汾阳王;白氏的“香山堂”,唐朝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为香山居士;裴氏的“绿野堂”,唐朝宰相裴度,以宦官擅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以洛阳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
总之,堂号是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谱、建祠堂同时进行,它在我国历史很久,流传甚广,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它既反映宗法社会的社会心态,又体现了中国伦理型文化和政治型文化。堂号本身也有助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发愤向上,维护和巩固宗族、家庭基层组织的稳定,历代封建王朝,曾利用宗族而长期存在。当前,对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怀念故土,寻根追祖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间姓氏堂号堂联的文化透视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作者 王泉根
一、引言: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研究课题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活的流体,是沟通人与人、上代与下代、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等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文化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每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不断继承既成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文化。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样式的家族文化,曾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了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它记录着家族的发源、生息、荣衰、升沉与变迁,成为一种群体的共通文化心理积淀与行为规范,深深地印记在各自的家族史上。由于各姓氏家族的特征不同,反映在该姓氏家族文化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的发展,每一个姓氏所拥有的本姓氏家族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厚重,于是便形成各具特色的姓氏家族文化。广义的家族文化包括家谱、家祠、堂号、堂联、字辈谱、家训、家教、家法、家范、义门、家族民间文学等。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族文化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民间文化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遗产,沟通着人与人、上代与下代之间的共存关系。
按理说来,家族文化(及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姓名文化)应是中国民间文化考察、研究的重要对象与内容。这不仅因为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曾经广泛地影响过民间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而且家族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作为仍影响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仍以某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家族文化(及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姓名文化)长期未能进入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领域,未能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不少研究课题,反而要由外国学人率先涉足,或经“出口转内销”以后,才被我们“发现”。民间家族文化无疑是中国民间文化丛林中的一株大树,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学涵量。本文试图从这棵文化之树上,折取几片有关堂号、堂联方面的枝叶,详加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民间家族文化研究的关注与兴趣。
二、姓氏堂号的历史透视
(一)堂与堂号
所谓“堂”,系指高敞明亮的屋子,或谓住宅的正屋。古代居室,前为堂,后为室。《论语·先进》:“由(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于堂屋是住宅中较为宽敞、考究的屋子,故成了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逢年过节,可用作祭祀列祖列宗的祭堂;遇有红白喜事(婚事丧事),则作为举行婚礼的礼堂,或吊孝的灵堂;有客从远方来,就是宴请宾客的客堂;请老秀才给子弟讲学,又成了讲堂;同时更是聚族而居,围炉夜话,商议家族“大政方略”的会堂。我国古代祭祀祖宗之处还有专门的场所,这就是由春秋宗庙发展而成的祠堂。查“祠堂”之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其时多建于墓所。宋、明以后,民间联宗立祠之风日盛,遂使宗祠遍天下。
中国人向有好名的习惯,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堂屋与祠堂既然如此重要,自然要给其取上一个雅训的名号了。这
名号,就是堂号。
姓氏堂号是民间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凝聚力量。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专有的堂号,如李姓的“陇西堂”,王姓的“太原堂”,朱姓的“紫阳堂”,郑姓的“荥阳堂”,姜姓的“东齐堂”,孙姓的“兵法堂”等。堂号主要用于该姓氏家族的公众物事与建筑物,如家族厅堂、家谱名称(例如《三槐堂王氏族谱》、《紫阳堂朱氏宗谱》)、家庙(祠堂)匾额、家族学校校名,以及红白喜事、春秋祭祖时用的灯笼、祭幛等(如鲁迅绍兴故居高挂的灯笼上有“汝南堂周”);作为家族个体,则将堂号用于生活器具,如斗、箭袋、钱袋等,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标明族称。由最初的家族堂屋、祠堂的名号扩大为用于家族一切公众物事、建筑物及家族个体的生活器具,这是姓氏堂号作用的历史发展与自然延伸,也是中国人重名心理的反映。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家族符号标志的姓氏堂号与古代帝王将相殿堂的堂名(如林冲误入高俅办公的“白虎堂”)、文人雅士用作书斋的堂名(如陆游的双清堂、丰子恺的缘缘堂、张大千的大风堂)及商界用作店堂药房的堂名(如仁德堂、瑞发堂)是各各不同的。前者系同姓同宗家族共同使用的符号标志,具有约定俗成的专有性、传承性与宗亲色彩,而后三者则是个人意愿的体现,其作用与室名、斋名、店名无异。
(二)堂名的类型
考堂号之由来,约有两端:一是以该姓氏发祥地郡名为堂号,亦即以郡号(郡望之名)为堂号。如李姓的“陇西堂”、陈姓的“颖川堂”、赵姓的“天水堂”即是,此可称为郡望总堂号。二是各姓氏之支派,既有该姓氏的总堂号,同时又有自立的分支堂号。
分支堂号又可分为两类:一为姓氏支派以始祖发祥地为堂号。如太原王氏,以后又衍生出琅琊王氏、金陵王氏(汉左王氏)、固始王氏等,有的支派即以此分派世系之郡望为堂号(此也属于郡望堂号范畴,但使用范围不及郡望总堂号广);二是以先祖之道德文章、功业科第等为堂号,或取义吉利祥瑞,或取义训勉后人向上的文字,而为本支自立堂号,以区别于其它支派,此可称为典故堂号。如王姓的三槐堂、魏姓的十思堂、陈姓的归来堂、任姓的五知堂、郑姓的务本堂、张姓的百忍堂等。
中国民间姓氏之堂号,虽然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但大致不外乎上述诸项。试以图标明如下:(附图  {图})
(三)郡望堂号的寻根尊祖情结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
郡,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则郡辖于州而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设州府,至明则郡废。清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如杭州府称杭郡,绍兴府称越郡,而郡望之意则相沿未改。古代各姓氏因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遂有“郡望”之称。所以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一般而言,一个姓氏大致有一个或数个郡望,如陈姓的郡望为颍川,徐姓的郡望为东海,张姓的郡望为太原、清河、范阳等。这些郡望之名也就成了郡望堂号,如颍川堂(陈)、东海堂(徐)、太原堂(张)。由于郡望堂号历史久、名气大、传播广,具有强烈的向心作用与精神凝聚力,故在姓氏堂号中使用最广。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许多姓氏的“根”(郡望)都在这里,真可谓“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这些郡望之名(郡号)也就自然而然转化成了各姓氏的郡望总堂号,如:
太原堂(以郡望太原为堂号的姓氏有)—一王、郭、郝、武、廖、霍、阎、祁、伏、龙、尉迟等27姓。
汝南堂—一周、殷、袁、蔡、吴、项、盛、梅、蓝、沙、应等26姓。
天水堂—一赵、姜、秦、严、尹、桂、别、庄、皮、上官等20姓。
颍川堂—一陈、钟、许、荀、庾、韩等11姓。
荥阳堂—一郑、潘、毛、羊、阳等7姓。
陇西堂—一李、牛、董、艾、关、时、万等13姓。
扶风堂—一马、鲁、苏、班、窦、寇等11姓。
京兆堂—一宋、杜、段、韦、田、车、史、丰、黎、邢、米、雍等34姓。
应当指出,姓氏来源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姓,往往有着多种渊源。如王姓有出于周灵王太子晋的姬姓太原之王,出于毕公高之后的姬姓京兆之王,出于齐田之后的妫姓北海之王,出于比干之后的子姓汲城之王,以及出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可频氏之王、高丽族之
王、阿史布之王等。历史上的王姓虽然来源不一,其重要郡望多达21个,但近现代的海内外王姓华人莫不以“太原堂”为荣,以“太原堂”
作为本姓的郡望总堂号。
对此现象,我们应从文化学角度加以辩证考察。出于春秋周灵王太子晋的姬姓太原之王,是中华王姓的主体,历史悠久,世系众多。太原王氏传琅邪王氏与晋阳王氏(汉初)两大系统:琅邪王氏主要传南方金陵王氏(东晋)、开闽王氏(五代)、三槐王氏(宋)以及赣湘王氏、潮州王氏、琼崖王氏、东南亚诸国王氏;晋阳王氏则传北方祁县王氏、河东王氏、河内王氏、中山王氏等支系。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姬姓太原王氏的后裔由北而南、由内地而沿海而海外,绳绳继继,遍布各地,且谱系清晰,斑斑可考。而出于其它姓源者,如妫姓之王、子姓之王、胡姓(少数民族)之王等,相对来说人口与影响都要小得多,而且越到近代,因谱系难考,都纷纷攀附姬姓之王,以太子晋为开姓始祖。这种现象正是寻根文化求大同、尊古圣先贤的反映。中华文化乃多源合流,中华姓氏也往往是多源复合。姓氏与家族是有区别的,同宗不一定同姓,而同姓又不一定同宗。这是认识姓氏意义的根本。在这一前提下,对远祖的确定和尊重,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可以主观选择。确定远祖的标准往往是该人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如李姓以老子为始祖,陈姓以虞舜为始祖);而对于近祖的确定和尊重,则是血缘认同,即尊奉的祖先必须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血亲祖先,而且特别重视对距今不远的(明、清时代)一房一族始迁祖的崇拜。这也是姓氏支派中产生出分支堂号的原因。
(四)典故堂号的文化意义
如前所述,分支堂号也即各支系自立之堂号,其来历有二,一是以分支始迁祖发祥地之郡望为堂号,此意义与郡望总堂号一样,表现的是一种寻根尊祖意识;二是以分支先祖的道德文章、文治武功等为堂号,谓之典故堂号。典故堂号包含着生动的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显现。对此需要多作一些阐述。
A、先说以先祖的道德懿行为堂号。最著名不过的是杨姓的“四知堂”了。据史书记载,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震,为官清正,不搞以权谋私,且博览好学,人称“关西孔子”。某日,杨震去东莱赴任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为讨好上司,怀揣金银,深夜偷偷前来送给杨震。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您老就请收下吧,反正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快拿回去吧!”王密自讨没趣,只好怏怏而回。杨震一生正气凛然,多次上疏切谏,触犯了权贵利益,后被诬罢官,饮鸩自杀。为了纪念杨震的清正德操,弘农杨氏就以“四知堂”作为堂号,代代相传。
张姓是当今中国的三大姓(李、王、张)之一,堂号较多。以发祥地郡望为堂号者计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等,但另还有两个堂号却出于张氏先祖的德行佳话。一曰“百忍堂”。据传唐代寿张(今山东阳谷一带)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合家和睦。唐高宗封泰山,归途幸其宅,询问保守家业、敦睦同族之道。张公艺只写百余“忍”字作答。高宗深以为然,命赐缣帛。以后族人就以“百忍”为堂号。二曰“金鉴堂”。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多献奇珍异宝为玄宗祝寿,唯大臣张九龄呈献其编撰的《千秋金鉴录》五卷,详述古今兴亡之道,以作治国借鉴。玄宗十分感动,特赐书褒扬。张九龄后裔遂以“金鉴”为堂号。 发祥于江苏无锡、苏州一带的吴姓,有“至德堂”,此系出自开姓始祖周太王古公@①父长子泰伯,让位于弟季历出奔“荆蛮之地”句吴自立的佳话。孔子曾盛赞吴姓始祖泰伯为“至德也已矣!”
范姓“麦舟堂”,出自北宋名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据说仲淹遣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无资葬亲的石延年,纯仁倾以麦舟相助.范氏后裔以“麦舟堂”作助人为乐之典,此亦正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古姓有“国宝堂”,因其先祖北魏尚书令古弼,公忠体国,曾得魏主赞誉:“有国如此,国之宝也。” 以先祖的德操懿行为堂号,反映了家族文化强烈的“伦理-政治型”色彩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思想,给后裔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此类堂号在典故堂号中比较常见,除上述列举者外,还有王姓的“三槐堂”,许姓的“居廉堂”,胡姓的“安定堂”,徐姓的“八龙堂”,钱姓的“树锦堂”,魏姓的“十思堂”,陈姓的“归来堂”,秦姓的“谦德堂”,刘姓的“重德堂”,任姓的“五知堂”,楚姓的“秉德堂”,邵姓的“安乐堂”,龙姓的“忠厚堂”,郑姓的“务本堂”,周姓的“忠信堂”,蔡姓的“克慎堂”等。  B、中国知识分子素有“文章报国”的拳拳爱国之心,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历史上以先祖的文章著述为堂号者亦多有
所记,这里介绍二例:
周姓有“爱莲堂”,系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散文名篇《爱莲说》。《爱莲说》热烈地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高尚人格的心态,周姓家族遂以“爱莲堂”为志。从前戴姓有“注礼堂”,这一堂号系出自戴氏先祖编注《礼记》的史实。《礼记》为儒家经典之一,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汉代研究《礼记》的专家为高堂生,高堂生三传弟子名后苍,后苍有两个得意门生,即戴德、戴圣叔侄。戴德,字延君,人称大戴,官至信都王太博,曾编纂订注《礼记》为85篇,称为《大戴礼》;戴圣,字次君,人称小戴,为九江太守,复订注《礼记》为46篇,谓之《小戴礼》,被后世奉为典范。大戴小戴在汉宣帝时曾分立为研究《礼记》的二博士,其裔孙遂以“注礼”为堂号,以此光扬戴氏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
以先祖的文章著述为堂号者,总是出于历史上那些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鸿儒名宿。如孙姓的“兵法堂”,出自战国著名军事学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苏姓的“继述堂”,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朱姓的“紫阳堂”,出自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室名;白姓的“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C、另有一类堂号,或出于先祖的职官、封爵,或出于家族史上的某一重要事件、掌故,反映了对祖先的崇拜意识与扬名显亲的社会心理。
以先祖的职官封爵为堂号者,如屈姓有“三闾堂”,出自楚国三闾大夫屈原;马姓有“伏波堂”,出自后汉伏波将军马援;郭姓有“汾阳堂”,出自唐朝汾阳王郭子仪。
以家族史上的某一重要事件或掌故为堂号者,往往与姓氏演变有关。如翁姓“六桂堂”的来历。据《翁氏族谱》载:唐代进士翁轩官闽州
刺史,居福建莆田竹啸庄,系翁氏入闽始祖。宋初,传至裔孙翁乾度,居泉州城刺桐巷,生子六人,因值世乱,为避难,分姓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分居于朱紫坊、淮阳、竹啸庄,马栏、东林等地。兄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皆显贵,时有“六桂联芳”之誉。其后裔族人遍及福建各地,莆田建有祖祠,称为“六桂堂”。又,廖姓有“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以上所述为姓氏堂号来历的主要途径。由于中国姓氏纷繁,人口众多,各时期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又各不相同,由此而产生的姓氏堂号自然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因之,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姓氏的堂号来历,应根据该姓氏的家谱记载作具体判别,而不能加以臆说。例如,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先生,出身于广西博白县岐山坡的王姓,其堂号为“金龟堂”,据传系王力的始祖由福建至博白艰苦创业时,掘地得金龟相助而为堂名。笔者儿时在故乡浙江上虞县章镇,所见到的王姓堂号为“敬修堂”。由于儿时不知道向祖父请教,等到需要搞清时,祖父已不在人世,而父辈中又无人了解堂号的来历,因而至今尚未解开吾族“敬修堂”来历之谜。
三、姓氏堂联的文化内涵
(一)堂联与祠联
与堂号密切相关的家族文化种类是堂联。堂联亦称祠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但堂联又不完全是祠联,而是祠联中的一类。祠联有通用祠联与专用祠联之分。通用祠联即各姓祠堂皆可通用之楹联,内容多为反映对祖先的崇拜及绍继祖风、光耀门闾等。例如:“世代源流远,孙支奕祀长”,此言其子孙之多;“身范克端绳祖武,家规垂训翼孙谋”,此言其遵循祖训;“祖力永扶家道盛,宗光常照子孙贤”,此言祖先庇佑的恩泽;“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此言祠堂之祭祀功能。通用祠联可视作祠联中的“大路货”,放之各祠而皆准。
与通用祠联不同,专用祠联只能用于某一特定姓氏家族的祠堂,其内容与该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道德文章、文治武功等)密切相关。故,专用祠联具有约定俗成的“专利权”与“专一性”。反映李姓祖先业绩的祠联就不能用于张姓,同样,有关张姓起源的祠联也不能用于李姓,否则张冠李戴,岂不闹出笑话?这类专门祠联我们又称它为姓氏家族的堂联,其原因就在这里。这是祠联与堂联的第一个区别。
堂联与祠联的第二个区别是:祠联中的通用祠联一般只适合于祠堂专用,而专用祠联则用途较广,既可用于祠堂,也可用于家族个人居住的厅堂、书斋,以及家族其它公共建筑如学堂、纪念物、山庄等;同时,作为反映本姓历史文化的堂联,也可在私人的著作、艺文中采用。
如上所述,堂联与祠联的关系是:(附图  {图})
(二)堂联的文化内涵
一是寻根追祖,崇拜故土祖根。寻根溯源,乃是人类之天性。中国人由于历史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尤为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崇拜祖先,依恋故土。几乎所有的姓氏堂联都有这方面的“寻根联”。有的追寻自己本支世系的开基祖与发祥地,也有的一直追踪到上古的始祖乃至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那里。如王姓堂联:  迁史前稽轩昊由来遵远祖;  明图可按姬王自昔证同宗。王氏出自姬姓,系出周灵王太子晋,而其祖根一直可上溯至黄帝轩辕氏,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与明代余姚王氏族谱所辑宋代《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中均有明确记载。 又如袁州《南阳堂邓氏重修族谱》所载邓姓堂联: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修临。上联寻根,清楚地交待了邓姓家族史上颠沛流离的迁徙路线;下联问祖,具体地记载了迁徙的各代祖先。此幅堂联俨然是邓姓家族发展史之缩影(此联据欧阳宗书所辑资料)。 又如江苏无锡吴姓堂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②万古江南。此联出于吴姓始祖—一周太王之子泰伯让位幼弟季历开辟江南的史实,其联在今江苏无锡县的泰伯祠(又称至德寺、让王庙)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让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后人尊为至德。天下吴姓均尊泰伯为开姓始祖。1992年10月中旬,来自东南亚、台湾、香港、美国等地的泰伯后裔一行198人,在“世界至德宗亲总会”的带领下,到无锡泰伯祠寻根祭祖,于人宗亲,洒扫成礼,盛况空前。台湾苗栗县吴氏宗亲会还特意敬献了一幅新的堂联:
始国忆江苏,碑前遂得追根志;  迁台荣栗邑,海外还存慕祖心。
二是表彰先贤,显扬光荣历史。
这方面的内容在姓氏堂联中占得最多。通过记述本姓历史名人的文治武功、道德文章、佳言懿行,弘扬祖先丰功伟绩、反映宗族赫赫有望,借以振奋家族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这类堂联,亦可称为“史迹联”,集中在一起,就是一部简明系统的家族发展史与历史名人汇编,内容丰富,气象万千,最能激起子孙后裔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试举数姓如下:
[李姓] 经传道德 (春秋老子李耳道德经);名重谪仙  (唐代大诗 人李白)。
[王姓]  《中说》书香,世传五子至理(隋哲学家“文中子”王通);
古人品重,文标八大名家(北宋名相,文学家王安石)。
[刘姓]  海隅文藻振世(魏“建安七子”刘桢有文名);顺昌旗帜惊人
(宋刘@③守顺昌,破金兀术数十万兵。)。
[姜姓]  超群智勇,荣拜征西将军(三国蜀将姜维有智有勇);冠世文
章,健羡登瀛学士(宋文学家姜文达“十八学士”中人)。
[郑姓]  古之遗爱(春秋政治家郑子产);号为司农(东汉经学家郑众 )。
[司马姓]龙门良史(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望出龙门); 洛邑相公(北宋宰相司马光归居洛水)。三是训勉后人,激励家族不断进取。
上述第二类堂联自然也有训勉后人,激励向上的作用,但其立足点主要还是为了反映家族声望,光大光荣历史。而第三类堂联的立足点则,是从训勉后人的角度出发,告诫子孙珍惜家族声望,努力进取,不要辱没了列祖列宗。这类堂联的内容或是从整体上铺叙家族往昔的艰难创业和家风名声;或是直接训勉子孙敬业守职,为国为民多作贡献;或是强调正直做人的原则,要求后裔忠厚老实、正直善良、刻苦读书、勤俭持家等。因之,第三类堂联可称为“训勉联”,其作用与家训宗规是一致的。如广东《洪氏宗谱》所载的“祖公棚对”: 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
此堂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④村艰苦创业的历史。又如江西万载《张氏六支族谱》所载堂联“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江西九江《刘氏族谱》所载堂联“士求名在勤农趋利在勤人生勤则不匮;子诚身以慎妇敬戒以慎家道慎罔不兴”,均是训勉子孙做人待物、立身行事的行为规范,寄托着上代人的谆谆愿望。
四是心系华夏,不忘本土文化恩泽。
这类堂联是海外华人的创作,字里行间,寄寓着海外华人深深的木本水源之思,故国祖根之情,以身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心心念念不忘中华本土文化对海外游子的恩泽。如泰国王氏大宗祠的堂联:
系出周泰万派同源传佛国(泰国为佛教之国);亲联中泰四邻合德耀南天(王姓华人遍及东南亚)。
泰国郑氏大宗祠“荥阳堂”之堂联:荥水润九垓(泰国郑氏望出河南荥阳);阳光照万代(海外郑氏华人绳绳继继)。台湾高雄市郑成功庙之堂联: 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郑成功为明代弘光监生);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郑成功驱逐荷兰入侵者收复台湾)。
四、中国一百个大姓的堂号堂联
笔者依据当今中国100个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列顺序,特编写了下列这一简表,以供读者诸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因篇幅所限,所列各姓堂号均以郡望堂号为准,一姓一个;若该姓有多个郡望堂者,只取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堂联也是如此,一姓只辑一幅;为篇幅所限,只择短制,未选长联。
1李—一陇西堂。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2王—一太原堂。王明学术,逸少风流。
3张—一太原堂。烟波徒钓,横渠理学。
4刘—一彭城堂。阮稽作友,丰沛发祥。
5陈—一颍川堂。三君翊汉光乔梓,二阮扶唐驾竹林。
6杨—一关西堂。四知足畏,三喜同时。
7赵—一天水堂。风高琴鹤,图绘麒麟。
8黄—一江夏堂。汪洋叔度,孝友庭坚。
9周—一汝南堂。军推细柳,品合爱莲。
10吴—一呈郡堂。人中骐骥,天上麒麟。
12孙—一太原堂。兵家祖,循史宗。
13胡—一淮阳堂。寿齐九老,名列四真。
14朱—一吴郡堂。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15高—一渤海堂。女中尧舜,学本程朱。
16林—一齐邹堂。励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
17何—一东海堂。家传三桂,学贯六经。
18郭—一汾阳堂。织女赐词,汾阳寿考;郡主好礼,真定芳徽。
19马—一扶风堂。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20罗—一豫章堂。诗耽郑女,曲感赵王。
21梁—一安定堂。眉齐鸿案,老踞龙头。
22宋—一京兆堂。广平守法,皇嗣延师。
23郑—一荥阳堂。古之遗爱,号为司农。
24谢—一洛邑堂。东山系望于苍生,西堂自夸夫奇梦。
25韩—一颍川堂。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26唐—一晋阳堂。帝尧启绪,唐叔振封。
27冯—一颍川堂。父号万石,子通四经。
28于—一邗城堂。当代清官,救时宰相。
29董—一陇西堂。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30萧—一兰陵堂。收图兴汉,辅政匡君。
31程—一安定堂。衡阳主簿,河洛渊源。
32曹—一济阴堂。人称诱虎,自庆接鸾。
33袁—一陈郡堂。扬风仁政,卧雪清操。
34邓—一南阳堂。云台首列,谏院知名。
35许—一许昌堂。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36傅—一清河堂。兰台名宰,版筑肖形。
37沈—一汝南堂。四声作谱,三善名堂。
38曾—一鲁国堂。南丰撰史,西府迎亲。
39彭—一大彭堂。作柱下史,封长平侯。
40吕—一南阳堂。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散喜多才。
41苏—一河内堂。眉山三杰,沧浪一亭。
42卢—一范阳堂。盛唐四杰,大历十才。
43蒋—一蒋乡堂。为社稷器,具文武才。
44蔡—一济阳堂。纸造桂阳,桥留松荫。
45贾—一武威堂。篇陈训诂,策上治安。
46丁—一济阳堂。飞凫驯伏,化鹤归来。
47魏—一钜鹿堂。书屏志画,图像表功。
48薛—一河东堂。三凤媲美,五隽齐名。
49叶—一南阳堂。书成海录,赋就云官。
50阎—一天水堂。抚士得死力,谏役慰民心。
51余—一新安堂。灵鼋负阁,钓鱼列屯。
52潘—一河南堂。功推武惠,绩著司空。
53杜—一京兆堂。书成通典,名列瀛洲。
54戴—一谯国堂。破琴示节,学礼删文。
55夏—一会稽堂。涂山启瑞,梁国授徒。
56钟—一颍川堂。诗书悦性,山水知音。
57汪—一平阳堂。壮元甘雨,童子春风。
58田—一北平堂。孟尝好士,穰苴知兵。
59任—一任城堂。西川智士,南海名臣。
60姜—一东齐堂。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61范—一高平堂。沼吴归隐,述汉成书。
62方—一河南堂。巨山名翰,正学孤忠。
63石—一渤海堂。传载纯臣,诗歌圣德。
64姚—一吴兴堂。爵封梁国,派衍桐城。
65谭—一弘农堂。七岁能登上第,三子尽作大夫。
66廖—一汝南堂。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67邹—一范阳堂。鲁郡为钟灵地,邹屠乃迁善乡。
68熊—一钟陵堂。西山廉士,东阁直臣。
69金—一彭城堂。@⑤侯世爵,仁山隐居。
70陆—一河南堂。河北三虎,洛下双龙。
71郝—一太原堂。夫人家法,宰相襟期。
72孔—一东鲁堂。东山振铎,北海倾樽。
73白—一南阳堂。青衫司马,紫清真人。
74崔—一清河堂。五原贤守,四皓齐名。
75康—一京兆堂。明经登第,驰射受封。
76毛—一西河堂。捧檄而往,脱颖而来。
77邱—一河南堂。文雅希范,像立昭陵。
78秦—一天水堂。圣徒乐善,蜀吏辩才。
79江—一江陵堂。刻炬成诗,梦笔生花。
80史—一京兆堂。直躬如矢,忠谏伏蒲。
81顾—一会稽堂。姿推三绝,扇藉一挥。
82侯—一上谷堂。霓龙节度,钜鹿经生。
83邵—一博陵堂。种瓜高隐,修竹盈乡。
84孟—一平陵堂。孝著恭武,道传孟轲。
85龙—一武陵堂。伯高敦厚,经德文章。
86万—一扶风堂。忠实二字,经史一家。
87段—一武威堂。平姜锡士,梦凤呈祥。
88雷—一冯翊堂。帝妃后裔,石室奇缘。
89钱—一彭城堂。泽承周府,名并钱郎。
90汤—一中山堂。文庙从祀,孝感动天。
91尹—一天水堂。中兴良辅,东海名臣。
92黎—一京兆堂。修沙阳志,开孝义门。
93易—一济阳堂。通经处士,释褐状元。
94常—一太原堂。节齐苏武,名擅儒林。
95武—一太原堂。武班尚留遗墓,皇后竟号则天。
96乔—一梁国堂。相推文惠,邑号神君。
97贺—一河南堂。四明狂客,一代儒宗。
98赖—一颍川堂。秘书归里,御史敢言。
99龚—一武陵堂。荆楚仙范,渤海清风。
100文—一雁门堂。洛邑耆英,出将入相;庐陵正气,取义成仁。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檀右边 @②原字氵加宀下加幸 @③原字鹿下加灬@④原字讠加宣 @⑤原字忄加炎
姓氏“堂号”撷趣
[url=][/url]


2006年第7期 点击635次 字体大小:【
文 锦声(广西)
在一些乡村,我们常会发现一些人家的大门口上刻有“南阳世家”、“汾阳世家”、“弘农世家”等门匾,或在厅堂上悬挂“四知堂”、“汾阳堂”等匾额。这些门匾和堂匾能告诉我们这户人家究竟是姓什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郡望”和“堂号”。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
我国地广人众,姓氏达数千之多。族群经常分支、迁徙。为了记住祖宗的发祥地,不忘生身的由来,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记号。秦汉时期以郡为行政建制,各姓都以始祖所住之郡为“郡号”。以后生传繁衍,迁到其他郡去,成为该地的巨室大族,称为“望出”的郡。“望出”的郡与祖宗发祥地合称“郡望”。姓氏之下各个支派,还以各自祖先的道德声望、功名才学自己创立“堂号”、“分堂号”。堂号不全属郡号,但现在有的郡望、堂号不大好区分了。
溯本追源、寻根访祖。有些堂号还蕴含着有趣的故事,现采撷几则以飨同好:
唐代宰相裴度,因为宦官当权,自己受排挤,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桥创建别墅,起造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阴如盖,命名为“绿野堂”。后来裴氏有一支就以“绿野堂”为堂号。
北宋神宗时,南安人柯述(或说是晋江人)曾奉命赴漳州赈济饥荒,有两只喜鹊栖于厅堂。传说当柯述离漳时,百姓手攀车子,不忍柯述离开,双鹊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泉州柯氏便以“瑞鹊”为堂号。
范氏的“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到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到家中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范氏后代子孙以此为典,用“麦舟堂”作为其堂号。








一、堂号及应用
什么是堂号?据《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解释:“堂号: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三槐堂是他家的堂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氏分陇西、赵郡二支,陇西有西房,赵郡有六房。因此,某一同姓就有一个堂号或多堂号之分,如:河南省密县超化乡五里河村李氏,为“陇西堂”,清光绪年间,兄弟五人分居,按“仁、义、礼、智、信”,即“崇仁堂”、“崇义堂”……,沿用至今。“三槐堂”即王氏的堂号,据《宋史》王旦传记载:宋朝宰相王旦之父在庭院中亲手种植槐树三棵,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


海峡两岸施琅后人在树德堂联谊
堂号多用在族谱封面、祖庙横额、店铺字号、书斋及别墅堂名;也有在生活器具上,如:斗、口袋、钱袋、箭袋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繁衍在黄淮、长江流域的汉族人,不管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世代相沿袭的堂号。更值得研究的是匈奴族的呼延氏、回纥族的爱氏、蠕蠕族的茹氏等少数民族,在迁居黄淮流域之后,都以繁衍地为其堂号。>>进入论坛,聊聊吧
二、姓氏与堂号
据《百家姓辞典》记载:中国人的姓氏多达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498个,三个字的有127个,四个字的有6个,五个字的有2个。若按每姓一堂计算,全国至少也有六千多个堂号,这对研究中国文化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1、堂号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中国宗法制社会,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这一社会心理在堂号中也有所反映。前面所说的河南省密县五里河李氏就是由于家庭分支,形成了同姓不同堂号;而在我国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袭、汪六个姓氏,共用一个堂号——“六桂堂”。“六桂堂”大约出现于北宋初年,它是我国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号,据历史文献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庭,虽然其姓氏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而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后裔。
2、堂号反映了强烈的区域观念。区域观念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地名堂。如:海氏,系承海春,望出薛郡。春秋时代始见于卫国的海氏,当秦汉统一天下之后,族人却集中于薛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西南部及江苏省北部地区,后以薛郡为繁衍为中心,逐步向其他地区播迁。
因此,两千多年以来,海姓人士,都不会忘记他们世代相传的堂名是“薛郡堂”,在共同的堂名之下,敦宗睦族,守望相助。再如:诸葛氏,系承葛伯,望出琅琊。这个古老家族的发祥地诸城,位于现在山东省境内潍河上游的东岸,属秦、汉之际琅琊郡的范围内。因此,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着“琅琊”的堂名。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也每每自称:“琅琊诸葛孔明”。
另外还有岳氏的“山阳堂”、墨氏的“梁国堂”、徐氏的“豫章堂”、鲜于氏的“渔阳堂”、仲孙氏的“高阳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上官氏的“天水堂”、荆氏的“广陵堂”、蒯氏的“襄阳堂”、融氏的“南康堂”、易氏的“济阳堂”、古氏的“新安堂”、柴氏的“平阳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爱氏的“西河堂”、茹氏的“河内堂”等,都是以地名堂。
3、堂号反映了强烈的宗族荣誉感。中国历代有识之士,为本氏族繁荣昌盛,世代廉洁奉公,不计名利,乐善好施,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杨氏“四知堂”,闻名天下,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无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密愧而出。杨氏后代子孙,以“四知堂”来怀念拒绝腐蚀、不受贿赂的先祖杨震。如:冯氏“大树堂”,东汉名将冯异,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定天下,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处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再如:范氏“麦舟堂”,宋朝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船至丹阳,遇石延年(曼卿),曼卿语及无资改葬亲人,纯仁即以麦船赙之,至家,向父述遇曼卿穷况事,父曰:“何不以麦舟与之?”纯仁曰:“已付之矣”。后常以麦舟作助营丧事之典。
还有胡氏的“安定堂”、许氏的“居廉堂”、徐氏的“八龙堂”、钱氏的“树锦堂”、魏氏的“十思堂”、陈氏的“归来堂”等,都是族人以祖先的嘉言懿行来定堂名,要求后世子孙永远继承发扬先祖的美德。
4、堂号反映了强烈的道德观。在宗法社会,以宣扬安分守己,服从封建礼教为中心的伦理道德和人品道德。诸如:张氏的“百忍堂”、任氏的“五知堂”、秦氏的“谦德堂”、刘氏的“重德堂”、“五福堂”、楚氏的“秉德堂”、邵氏的“安乐堂”、乐氏的“厚德堂”、周氏的“忠信堂”、于氏的“福聚堂”、蔡氏的“克慎堂”等,都能体现宗法社会的道德观念。如:张氏的“百忍堂”,唐朝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此?公艺请纸笔,但于纸上书百余“忍”字。再如:任氏的“五知堂”,宋朝任布以“五知”为堂,即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堂号反映了对祖先的崇拜。对祖先的顶礼膜拜,是中国宗法社会表现出来的又一显著的社会心态,意在“光宗耀祖”、“扬名显亲”。在堂号中,多是以官职为堂或别墅为堂来体现。如:屈氏的“三闾堂”,战国楚人屈原曾任三闾太夫;马氏的“伏波堂”,后汉光武时,马援为伏波将军;郭氏的“汾阳堂”,唐朝上元中,郭子仪进封为汾阳王;白氏的“香山堂”,唐朝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为香山居士;裴氏的“绿野堂”,唐朝宰相裴度,以宦官擅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以洛阳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
总之,堂号是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谱、建祠堂同时进行,它在我国历史很久,流传甚广,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它既反映宗法社会的社会心态,又体现了中国伦理型文化和政治型文化。堂号本身也有助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发愤向上,维护和巩固宗族、家庭基层组织的稳定,历代封建王朝,曾利用宗族而长期存在。当前,对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怀念故土,寻根追祖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间姓氏堂号堂联的文化透视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作者 王泉根
一、引言: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研究课题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活的流体,是沟通人与人、上代与下代、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等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文化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每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不断继承既成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文化。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样式的家族文化,曾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了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它记录着家族的发源、生息、荣衰、升沉与变迁,成为一种群体的共通文化心理积淀与行为规范,深深地印记在各自的家族史上。由于各姓氏家族的特征不同,反映在该姓氏家族文化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的发展,每一个姓氏所拥有的本姓氏家族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厚重,于是便形成各具特色的姓氏家族文化。广义的家族文化包括家谱、家祠、堂号、堂联、字辈谱、家训、家教、家法、家范、义门、家族民间文学等。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族文化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民间文化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遗产,沟通着人与人、上代与下代之间的共存关系。
按理说来,家族文化(及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姓名文化)应是中国民间文化考察、研究的重要对象与内容。这不仅因为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曾经广泛地影响过民间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而且家族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作为仍影响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仍以某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家族文化(及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姓名文化)长期未能进入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领域,未能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不少研究课题,反而要由外国学人率先涉足,或经“出口转内销”以后,才被我们“发现”。民间家族文化无疑是中国民间文化丛林中的一株大树,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学涵量。本文试图从这棵文化之树上,折取几片有关堂号、堂联方面的枝叶,详加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民间家族文化研究的关注与兴趣。
二、姓氏堂号的历史透视
(一)堂与堂号
所谓“堂”,系指高敞明亮的屋子,或谓住宅的正屋。古代居室,前为堂,后为室。《论语·先进》:“由(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于堂屋是住宅中较为宽敞、考究的屋子,故成了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逢年过节,可用作祭祀列祖列宗的祭堂;遇有红白喜事(婚事丧事),则作为举行婚礼的礼堂,或吊孝的灵堂;有客从远方来,就是宴请宾客的客堂;请老秀才给子弟讲学,又成了讲堂;同时更是聚族而居,围炉夜话,商议家族“大政方略”的会堂。我国古代祭祀祖宗之处还有专门的场所,这就是由春秋宗庙发展而成的祠堂。查“祠堂”之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其时多建于墓所。宋、明以后,民间联宗立祠之风日盛,遂使宗祠遍天下。
中国人向有好名的习惯,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堂屋与祠堂既然如此重要,自然要给其取上一个雅训的名号了。这
名号,就是堂号。
姓氏堂号是民间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凝聚力量。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专有的堂号,如李姓的“陇西堂”,王姓的“太原堂”,朱姓的“紫阳堂”,郑姓的“荥阳堂”,姜姓的“东齐堂”,孙姓的“兵法堂”等。堂号主要用于该姓氏家族的公众物事与建筑物,如家族厅堂、家谱名称(例如《三槐堂王氏族谱》、《紫阳堂朱氏宗谱》)、家庙(祠堂)匾额、家族学校校名,以及红白喜事、春秋祭祖时用的灯笼、祭幛等(如鲁迅绍兴故居高挂的灯笼上有“汝南堂周”);作为家族个体,则将堂号用于生活器具,如斗、箭袋、钱袋等,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标明族称。由最初的家族堂屋、祠堂的名号扩大为用于家族一切公众物事、建筑物及家族个体的生活器具,这是姓氏堂号作用的历史发展与自然延伸,也是中国人重名心理的反映。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家族符号标志的姓氏堂号与古代帝王将相殿堂的堂名(如林冲误入高俅办公的“白虎堂”)、文人雅士用作书斋的堂名(如陆游的双清堂、丰子恺的缘缘堂、张大千的大风堂)及商界用作店堂药房的堂名(如仁德堂、瑞发堂)是各各不同的。前者系同姓同宗家族共同使用的符号标志,具有约定俗成的专有性、传承性与宗亲色彩,而后三者则是个人意愿的体现,其作用与室名、斋名、店名无异。
(二)堂名的类型
考堂号之由来,约有两端:一是以该姓氏发祥地郡名为堂号,亦即以郡号(郡望之名)为堂号。如李姓的“陇西堂”、陈姓的“颖川堂”、赵姓的“天水堂”即是,此可称为郡望总堂号。二是各姓氏之支派,既有该姓氏的总堂号,同时又有自立的分支堂号。
分支堂号又可分为两类:一为姓氏支派以始祖发祥地为堂号。如太原王氏,以后又衍生出琅琊王氏、金陵王氏(汉左王氏)、固始王氏等,有的支派即以此分派世系之郡望为堂号(此也属于郡望堂号范畴,但使用范围不及郡望总堂号广);二是以先祖之道德文章、功业科第等为堂号,或取义吉利祥瑞,或取义训勉后人向上的文字,而为本支自立堂号,以区别于其它支派,此可称为典故堂号。如王姓的三槐堂、魏姓的十思堂、陈姓的归来堂、任姓的五知堂、郑姓的务本堂、张姓的百忍堂等。
中国民间姓氏之堂号,虽然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但大致不外乎上述诸项。试以图标明如下:(附图  {图})
(三)郡望堂号的寻根尊祖情结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
郡,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则郡辖于州而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设州府,至明则郡废。清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如杭州府称杭郡,绍兴府称越郡,而郡望之意则相沿未改。古代各姓氏因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遂有“郡望”之称。所以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一般而言,一个姓氏大致有一个或数个郡望,如陈姓的郡望为颍川,徐姓的郡望为东海,张姓的郡望为太原、清河、范阳等。这些郡望之名也就成了郡望堂号,如颍川堂(陈)、东海堂(徐)、太原堂(张)。由于郡望堂号历史久、名气大、传播广,具有强烈的向心作用与精神凝聚力,故在姓氏堂号中使用最广。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许多姓氏的“根”(郡望)都在这里,真可谓“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这些郡望之名(郡号)也就自然而然转化成了各姓氏的郡望总堂号,如:
太原堂(以郡望太原为堂号的姓氏有)—一王、郭、郝、武、廖、霍、阎、祁、伏、龙、尉迟等27姓。
汝南堂—一周、殷、袁、蔡、吴、项、盛、梅、蓝、沙、应等26姓。
天水堂—一赵、姜、秦、严、尹、桂、别、庄、皮、上官等20姓。
颍川堂—一陈、钟、许、荀、庾、韩等11姓。
荥阳堂—一郑、潘、毛、羊、阳等7姓。
陇西堂—一李、牛、董、艾、关、时、万等13姓。
扶风堂—一马、鲁、苏、班、窦、寇等11姓。
京兆堂—一宋、杜、段、韦、田、车、史、丰、黎、邢、米、雍等34姓。
应当指出,姓氏来源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姓,往往有着多种渊源。如王姓有出于周灵王太子晋的姬姓太原之王,出于毕公高之后的姬姓京兆之王,出于齐田之后的妫姓北海之王,出于比干之后的子姓汲城之王,以及出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可频氏之王、高丽族之
王、阿史布之王等。历史上的王姓虽然来源不一,其重要郡望多达21个,但近现代的海内外王姓华人莫不以“太原堂”为荣,以“太原堂”
作为本姓的郡望总堂号。
对此现象,我们应从文化学角度加以辩证考察。出于春秋周灵王太子晋的姬姓太原之王,是中华王姓的主体,历史悠久,世系众多。太原王氏传琅邪王氏与晋阳王氏(汉初)两大系统:琅邪王氏主要传南方金陵王氏(东晋)、开闽王氏(五代)、三槐王氏(宋)以及赣湘王氏、潮州王氏、琼崖王氏、东南亚诸国王氏;晋阳王氏则传北方祁县王氏、河东王氏、河内王氏、中山王氏等支系。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姬姓太原王氏的后裔由北而南、由内地而沿海而海外,绳绳继继,遍布各地,且谱系清晰,斑斑可考。而出于其它姓源者,如妫姓之王、子姓之王、胡姓(少数民族)之王等,相对来说人口与影响都要小得多,而且越到近代,因谱系难考,都纷纷攀附姬姓之王,以太子晋为开姓始祖。这种现象正是寻根文化求大同、尊古圣先贤的反映。中华文化乃多源合流,中华姓氏也往往是多源复合。姓氏与家族是有区别的,同宗不一定同姓,而同姓又不一定同宗。这是认识姓氏意义的根本。在这一前提下,对远祖的确定和尊重,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可以主观选择。确定远祖的标准往往是该人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如李姓以老子为始祖,陈姓以虞舜为始祖);而对于近祖的确定和尊重,则是血缘认同,即尊奉的祖先必须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血亲祖先,而且特别重视对距今不远的(明、清时代)一房一族始迁祖的崇拜。这也是姓氏支派中产生出分支堂号的原因。
(四)典故堂号的文化意义
如前所述,分支堂号也即各支系自立之堂号,其来历有二,一是以分支始迁祖发祥地之郡望为堂号,此意义与郡望总堂号一样,表现的是一种寻根尊祖意识;二是以分支先祖的道德文章、文治武功等为堂号,谓之典故堂号。典故堂号包含着生动的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显现。对此需要多作一些阐述。
A、先说以先祖的道德懿行为堂号。最著名不过的是杨姓的“四知堂”了。据史书记载,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震,为官清正,不搞以权谋私,且博览好学,人称“关西孔子”。某日,杨震去东莱赴任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为讨好上司,怀揣金银,深夜偷偷前来送给杨震。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您老就请收下吧,反正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快拿回去吧!”王密自讨没趣,只好怏怏而回。杨震一生正气凛然,多次上疏切谏,触犯了权贵利益,后被诬罢官,饮鸩自杀。为了纪念杨震的清正德操,弘农杨氏就以“四知堂”作为堂号,代代相传。
张姓是当今中国的三大姓(李、王、张)之一,堂号较多。以发祥地郡望为堂号者计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等,但另还有两个堂号却出于张氏先祖的德行佳话。一曰“百忍堂”。据传唐代寿张(今山东阳谷一带)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合家和睦。唐高宗封泰山,归途幸其宅,询问保守家业、敦睦同族之道。张公艺只写百余“忍”字作答。高宗深以为然,命赐缣帛。以后族人就以“百忍”为堂号。二曰“金鉴堂”。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多献奇珍异宝为玄宗祝寿,唯大臣张九龄呈献其编撰的《千秋金鉴录》五卷,详述古今兴亡之道,以作治国借鉴。玄宗十分感动,特赐书褒扬。张九龄后裔遂以“金鉴”为堂号。 发祥于江苏无锡、苏州一带的吴姓,有“至德堂”,此系出自开姓始祖周太王古公@①父长子泰伯,让位于弟季历出奔“荆蛮之地”句吴自立的佳话。孔子曾盛赞吴姓始祖泰伯为“至德也已矣!”
范姓“麦舟堂”,出自北宋名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据说仲淹遣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无资葬亲的石延年,纯仁倾以麦舟相助.范氏后裔以“麦舟堂”作助人为乐之典,此亦正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古姓有“国宝堂”,因其先祖北魏尚书令古弼,公忠体国,曾得魏主赞誉:“有国如此,国之宝也。” 以先祖的德操懿行为堂号,反映了家族文化强烈的“伦理-政治型”色彩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思想,给后裔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此类堂号在典故堂号中比较常见,除上述列举者外,还有王姓的“三槐堂”,许姓的“居廉堂”,胡姓的“安定堂”,徐姓的“八龙堂”,钱姓的“树锦堂”,魏姓的“十思堂”,陈姓的“归来堂”,秦姓的“谦德堂”,刘姓的“重德堂”,任姓的“五知堂”,楚姓的“秉德堂”,邵姓的“安乐堂”,龙姓的“忠厚堂”,郑姓的“务本堂”,周姓的“忠信堂”,蔡姓的“克慎堂”等。  B、中国知识分子素有“文章报国”的拳拳爱国之心,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历史上以先祖的文章著述为堂号者亦多有
所记,这里介绍二例:
周姓有“爱莲堂”,系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散文名篇《爱莲说》。《爱莲说》热烈地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高尚人格的心态,周姓家族遂以“爱莲堂”为志。从前戴姓有“注礼堂”,这一堂号系出自戴氏先祖编注《礼记》的史实。《礼记》为儒家经典之一,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汉代研究《礼记》的专家为高堂生,高堂生三传弟子名后苍,后苍有两个得意门生,即戴德、戴圣叔侄。戴德,字延君,人称大戴,官至信都王太博,曾编纂订注《礼记》为85篇,称为《大戴礼》;戴圣,字次君,人称小戴,为九江太守,复订注《礼记》为46篇,谓之《小戴礼》,被后世奉为典范。大戴小戴在汉宣帝时曾分立为研究《礼记》的二博士,其裔孙遂以“注礼”为堂号,以此光扬戴氏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
以先祖的文章著述为堂号者,总是出于历史上那些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鸿儒名宿。如孙姓的“兵法堂”,出自战国著名军事学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苏姓的“继述堂”,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朱姓的“紫阳堂”,出自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室名;白姓的“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C、另有一类堂号,或出于先祖的职官、封爵,或出于家族史上的某一重要事件、掌故,反映了对祖先的崇拜意识与扬名显亲的社会心理。
以先祖的职官封爵为堂号者,如屈姓有“三闾堂”,出自楚国三闾大夫屈原;马姓有“伏波堂”,出自后汉伏波将军马援;郭姓有“汾阳堂”,出自唐朝汾阳王郭子仪。
以家族史上的某一重要事件或掌故为堂号者,往往与姓氏演变有关。如翁姓“六桂堂”的来历。据《翁氏族谱》载:唐代进士翁轩官闽州
刺史,居福建莆田竹啸庄,系翁氏入闽始祖。宋初,传至裔孙翁乾度,居泉州城刺桐巷,生子六人,因值世乱,为避难,分姓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分居于朱紫坊、淮阳、竹啸庄,马栏、东林等地。兄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皆显贵,时有“六桂联芳”之誉。其后裔族人遍及福建各地,莆田建有祖祠,称为“六桂堂”。又,廖姓有“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以上所述为姓氏堂号来历的主要途径。由于中国姓氏纷繁,人口众多,各时期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又各不相同,由此而产生的姓氏堂号自然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因之,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姓氏的堂号来历,应根据该姓氏的家谱记载作具体判别,而不能加以臆说。例如,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先生,出身于广西博白县岐山坡的王姓,其堂号为“金龟堂”,据传系王力的始祖由福建至博白艰苦创业时,掘地得金龟相助而为堂名。笔者儿时在故乡浙江上虞县章镇,所见到的王姓堂号为“敬修堂”。由于儿时不知道向祖父请教,等到需要搞清时,祖父已不在人世,而父辈中又无人了解堂号的来历,因而至今尚未解开吾族“敬修堂”来历之谜。
三、姓氏堂联的文化内涵
(一)堂联与祠联
与堂号密切相关的家族文化种类是堂联。堂联亦称祠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但堂联又不完全是祠联,而是祠联中的一类。祠联有通用祠联与专用祠联之分。通用祠联即各姓祠堂皆可通用之楹联,内容多为反映对祖先的崇拜及绍继祖风、光耀门闾等。例如:“世代源流远,孙支奕祀长”,此言其子孙之多;“身范克端绳祖武,家规垂训翼孙谋”,此言其遵循祖训;“祖力永扶家道盛,宗光常照子孙贤”,此言祖先庇佑的恩泽;“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此言祠堂之祭祀功能。通用祠联可视作祠联中的“大路货”,放之各祠而皆准。
与通用祠联不同,专用祠联只能用于某一特定姓氏家族的祠堂,其内容与该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道德文章、文治武功等)密切相关。故,专用祠联具有约定俗成的“专利权”与“专一性”。反映李姓祖先业绩的祠联就不能用于张姓,同样,有关张姓起源的祠联也不能用于李姓,否则张冠李戴,岂不闹出笑话?这类专门祠联我们又称它为姓氏家族的堂联,其原因就在这里。这是祠联与堂联的第一个区别。
堂联与祠联的第二个区别是:祠联中的通用祠联一般只适合于祠堂专用,而专用祠联则用途较广,既可用于祠堂,也可用于家族个人居住的厅堂、书斋,以及家族其它公共建筑如学堂、纪念物、山庄等;同时,作为反映本姓历史文化的堂联,也可在私人的著作、艺文中采用。
如上所述,堂联与祠联的关系是:(附图  {图})
(二)堂联的文化内涵
一是寻根追祖,崇拜故土祖根。寻根溯源,乃是人类之天性。中国人由于历史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尤为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崇拜祖先,依恋故土。几乎所有的姓氏堂联都有这方面的“寻根联”。有的追寻自己本支世系的开基祖与发祥地,也有的一直追踪到上古的始祖乃至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那里。如王姓堂联:  迁史前稽轩昊由来遵远祖;  明图可按姬王自昔证同宗。王氏出自姬姓,系出周灵王太子晋,而其祖根一直可上溯至黄帝轩辕氏,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与明代余姚王氏族谱所辑宋代《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中均有明确记载。 又如袁州《南阳堂邓氏重修族谱》所载邓姓堂联: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修临。上联寻根,清楚地交待了邓姓家族史上颠沛流离的迁徙路线;下联问祖,具体地记载了迁徙的各代祖先。此幅堂联俨然是邓姓家族发展史之缩影(此联据欧阳宗书所辑资料)。 又如江苏无锡吴姓堂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②万古江南。此联出于吴姓始祖—一周太王之子泰伯让位幼弟季历开辟江南的史实,其联在今江苏无锡县的泰伯祠(又称至德寺、让王庙)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让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后人尊为至德。天下吴姓均尊泰伯为开姓始祖。1992年10月中旬,来自东南亚、台湾、香港、美国等地的泰伯后裔一行198人,在“世界至德宗亲总会”的带领下,到无锡泰伯祠寻根祭祖,于人宗亲,洒扫成礼,盛况空前。台湾苗栗县吴氏宗亲会还特意敬献了一幅新的堂联:
始国忆江苏,碑前遂得追根志;  迁台荣栗邑,海外还存慕祖心。
二是表彰先贤,显扬光荣历史。
这方面的内容在姓氏堂联中占得最多。通过记述本姓历史名人的文治武功、道德文章、佳言懿行,弘扬祖先丰功伟绩、反映宗族赫赫有望,借以振奋家族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这类堂联,亦可称为“史迹联”,集中在一起,就是一部简明系统的家族发展史与历史名人汇编,内容丰富,气象万千,最能激起子孙后裔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试举数姓如下:
[李姓] 经传道德 (春秋老子李耳道德经);名重谪仙  (唐代大诗 人李白)。
[王姓]  《中说》书香,世传五子至理(隋哲学家“文中子”王通);
古人品重,文标八大名家(北宋名相,文学家王安石)。
[刘姓]  海隅文藻振世(魏“建安七子”刘桢有文名);顺昌旗帜惊人
(宋刘@③守顺昌,破金兀术数十万兵。)。
[姜姓]  超群智勇,荣拜征西将军(三国蜀将姜维有智有勇);冠世文
章,健羡登瀛学士(宋文学家姜文达“十八学士”中人)。
[郑姓]  古之遗爱(春秋政治家郑子产);号为司农(东汉经学家郑众 )。
[司马姓]龙门良史(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望出龙门); 洛邑相公(北宋宰相司马光归居洛水)。三是训勉后人,激励家族不断进取。
上述第二类堂联自然也有训勉后人,激励向上的作用,但其立足点主要还是为了反映家族声望,光大光荣历史。而第三类堂联的立足点则,是从训勉后人的角度出发,告诫子孙珍惜家族声望,努力进取,不要辱没了列祖列宗。这类堂联的内容或是从整体上铺叙家族往昔的艰难创业和家风名声;或是直接训勉子孙敬业守职,为国为民多作贡献;或是强调正直做人的原则,要求后裔忠厚老实、正直善良、刻苦读书、勤俭持家等。因之,第三类堂联可称为“训勉联”,其作用与家训宗规是一致的。如广东《洪氏宗谱》所载的“祖公棚对”: 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
此堂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④村艰苦创业的历史。又如江西万载《张氏六支族谱》所载堂联“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江西九江《刘氏族谱》所载堂联“士求名在勤农趋利在勤人生勤则不匮;子诚身以慎妇敬戒以慎家道慎罔不兴”,均是训勉子孙做人待物、立身行事的行为规范,寄托着上代人的谆谆愿望。
四是心系华夏,不忘本土文化恩泽。
这类堂联是海外华人的创作,字里行间,寄寓着海外华人深深的木本水源之思,故国祖根之情,以身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心心念念不忘中华本土文化对海外游子的恩泽。如泰国王氏大宗祠的堂联:
系出周泰万派同源传佛国(泰国为佛教之国);亲联中泰四邻合德耀南天(王姓华人遍及东南亚)。
泰国郑氏大宗祠“荥阳堂”之堂联:荥水润九垓(泰国郑氏望出河南荥阳);阳光照万代(海外郑氏华人绳绳继继)。台湾高雄市郑成功庙之堂联: 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郑成功为明代弘光监生);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郑成功驱逐荷兰入侵者收复台湾)。
四、中国一百个大姓的堂号堂联
笔者依据当今中国100个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列顺序,特编写了下列这一简表,以供读者诸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因篇幅所限,所列各姓堂号均以郡望堂号为准,一姓一个;若该姓有多个郡望堂者,只取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堂联也是如此,一姓只辑一幅;为篇幅所限,只择短制,未选长联。
1李—一陇西堂。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2王—一太原堂。王明学术,逸少风流。
3张—一太原堂。烟波徒钓,横渠理学。
4刘—一彭城堂。阮稽作友,丰沛发祥。
5陈—一颍川堂。三君翊汉光乔梓,二阮扶唐驾竹林。
6杨—一关西堂。四知足畏,三喜同时。
7赵—一天水堂。风高琴鹤,图绘麒麟。
8黄—一江夏堂。汪洋叔度,孝友庭坚。
9周—一汝南堂。军推细柳,品合爱莲。
10吴—一呈郡堂。人中骐骥,天上麒麟。
12孙—一太原堂。兵家祖,循史宗。
13胡—一淮阳堂。寿齐九老,名列四真。
14朱—一吴郡堂。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15高—一渤海堂。女中尧舜,学本程朱。
16林—一齐邹堂。励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
17何—一东海堂。家传三桂,学贯六经。
18郭—一汾阳堂。织女赐词,汾阳寿考;郡主好礼,真定芳徽。
19马—一扶风堂。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20罗—一豫章堂。诗耽郑女,曲感赵王。
21梁—一安定堂。眉齐鸿案,老踞龙头。
22宋—一京兆堂。广平守法,皇嗣延师。
23郑—一荥阳堂。古之遗爱,号为司农。
24谢—一洛邑堂。东山系望于苍生,西堂自夸夫奇梦。
25韩—一颍川堂。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26唐—一晋阳堂。帝尧启绪,唐叔振封。
27冯—一颍川堂。父号万石,子通四经。
28于—一邗城堂。当代清官,救时宰相。
29董—一陇西堂。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30萧—一兰陵堂。收图兴汉,辅政匡君。
31程—一安定堂。衡阳主簿,河洛渊源。
32曹—一济阴堂。人称诱虎,自庆接鸾。
33袁—一陈郡堂。扬风仁政,卧雪清操。
34邓—一南阳堂。云台首列,谏院知名。
35许—一许昌堂。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36傅—一清河堂。兰台名宰,版筑肖形。
37沈—一汝南堂。四声作谱,三善名堂。
38曾—一鲁国堂。南丰撰史,西府迎亲。
39彭—一大彭堂。作柱下史,封长平侯。
40吕—一南阳堂。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散喜多才。
41苏—一河内堂。眉山三杰,沧浪一亭。
42卢—一范阳堂。盛唐四杰,大历十才。
43蒋—一蒋乡堂。为社稷器,具文武才。
44蔡—一济阳堂。纸造桂阳,桥留松荫。
45贾—一武威堂。篇陈训诂,策上治安。
46丁—一济阳堂。飞凫驯伏,化鹤归来。
47魏—一钜鹿堂。书屏志画,图像表功。
48薛—一河东堂。三凤媲美,五隽齐名。
49叶—一南阳堂。书成海录,赋就云官。
50阎—一天水堂。抚士得死力,谏役慰民心。
51余—一新安堂。灵鼋负阁,钓鱼列屯。
52潘—一河南堂。功推武惠,绩著司空。
53杜—一京兆堂。书成通典,名列瀛洲。
54戴—一谯国堂。破琴示节,学礼删文。
55夏—一会稽堂。涂山启瑞,梁国授徒。
56钟—一颍川堂。诗书悦性,山水知音。
57汪—一平阳堂。壮元甘雨,童子春风。
58田—一北平堂。孟尝好士,穰苴知兵。
59任—一任城堂。西川智士,南海名臣。
60姜—一东齐堂。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61范—一高平堂。沼吴归隐,述汉成书。
62方—一河南堂。巨山名翰,正学孤忠。
63石—一渤海堂。传载纯臣,诗歌圣德。
64姚—一吴兴堂。爵封梁国,派衍桐城。
65谭—一弘农堂。七岁能登上第,三子尽作大夫。
66廖—一汝南堂。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67邹—一范阳堂。鲁郡为钟灵地,邹屠乃迁善乡。
68熊—一钟陵堂。西山廉士,东阁直臣。
69金—一彭城堂。@⑤侯世爵,仁山隐居。
70陆—一河南堂。河北三虎,洛下双龙。
71郝—一太原堂。夫人家法,宰相襟期。
72孔—一东鲁堂。东山振铎,北海倾樽。
73白—一南阳堂。青衫司马,紫清真人。
74崔—一清河堂。五原贤守,四皓齐名。
75康—一京兆堂。明经登第,驰射受封。
76毛—一西河堂。捧檄而往,脱颖而来。
77邱—一河南堂。文雅希范,像立昭陵。
78秦—一天水堂。圣徒乐善,蜀吏辩才。
79江—一江陵堂。刻炬成诗,梦笔生花。
80史—一京兆堂。直躬如矢,忠谏伏蒲。
81顾—一会稽堂。姿推三绝,扇藉一挥。
82侯—一上谷堂。霓龙节度,钜鹿经生。
83邵—一博陵堂。种瓜高隐,修竹盈乡。
84孟—一平陵堂。孝著恭武,道传孟轲。
85龙—一武陵堂。伯高敦厚,经德文章。
86万—一扶风堂。忠实二字,经史一家。
87段—一武威堂。平姜锡士,梦凤呈祥。
88雷—一冯翊堂。帝妃后裔,石室奇缘。
89钱—一彭城堂。泽承周府,名并钱郎。
90汤—一中山堂。文庙从祀,孝感动天。
91尹—一天水堂。中兴良辅,东海名臣。
92黎—一京兆堂。修沙阳志,开孝义门。
93易—一济阳堂。通经处士,释褐状元。
94常—一太原堂。节齐苏武,名擅儒林。
95武—一太原堂。武班尚留遗墓,皇后竟号则天。
96乔—一梁国堂。相推文惠,邑号神君。
97贺—一河南堂。四明狂客,一代儒宗。
98赖—一颍川堂。秘书归里,御史敢言。
99龚—一武陵堂。荆楚仙范,渤海清风。
100文—一雁门堂。洛邑耆英,出将入相;庐陵正气,取义成仁。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檀右边 @②原字氵加宀下加幸 @③原字鹿下加灬@④原字讠加宣 @⑤原字忄加炎
姓氏“堂号”撷趣
[url=][/url]


2006年第7期 点击635次 字体大小:【
文 锦声(广西)
在一些乡村,我们常会发现一些人家的大门口上刻有“南阳世家”、“汾阳世家”、“弘农世家”等门匾,或在厅堂上悬挂“四知堂”、“汾阳堂”等匾额。这些门匾和堂匾能告诉我们这户人家究竟是姓什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郡望”和“堂号”。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
我国地广人众,姓氏达数千之多。族群经常分支、迁徙。为了记住祖宗的发祥地,不忘生身的由来,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记号。秦汉时期以郡为行政建制,各姓都以始祖所住之郡为“郡号”。以后生传繁衍,迁到其他郡去,成为该地的巨室大族,称为“望出”的郡。“望出”的郡与祖宗发祥地合称“郡望”。姓氏之下各个支派,还以各自祖先的道德声望、功名才学自己创立“堂号”、“分堂号”。堂号不全属郡号,但现在有的郡望、堂号不大好区分了。
溯本追源、寻根访祖。有些堂号还蕴含着有趣的故事,现采撷几则以飨同好:
唐代宰相裴度,因为宦官当权,自己受排挤,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桥创建别墅,起造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阴如盖,命名为“绿野堂”。后来裴氏有一支就以“绿野堂”为堂号。
北宋神宗时,南安人柯述(或说是晋江人)曾奉命赴漳州赈济饥荒,有两只喜鹊栖于厅堂。传说当柯述离漳时,百姓手攀车子,不忍柯述离开,双鹊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泉州柯氏便以“瑞鹊”为堂号。
范氏的“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到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到家中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范氏后代子孙以此为典,用“麦舟堂”作为其堂号。










欢迎光临 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https://zhmsy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