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是陕西人,死后本当归葬故里。而据查证,陕西扶风有马援墓,那淮北马援墓又是怎么回事?尽管古书记载和实地探访相当一致,但马援墓落在淮北的原因尚无答案。当地文史学者、文物部门工作者与记者交谈时均认为,这还是个“谜”。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图书馆原馆长傅瑛告诉记者,淮北历史底蕴深厚,需要后人研究的地方很多。马援墓在淮北是事实,原因何在?也许浩如烟海的古书中留有蛛丝马迹。淮北马援墓的初步研究,目前有了三种猜想,正待资料证实:其一:暂厝之地留坟说。持此说的高书林先生认为,马援病死在武陵战场,棺椁当由水路运回陕西,淮北市(东汉属沛国,治所设于相城)是当时南方通往西北的水路枢纽。马援棺椁北运至淮北时,可能因天热尸体难以保存,就地暂厝以待天气渐凉。事后,暂厝地仍保留了马援墓。他说,历史上淮北是华南通往西北的中间地带,且水系发达,古睢水在当时是沟通南部——西北的水运要道,可通达洛阳和长安。其二:风水宝地说。马援棺椁水运到陕西,路上因何选择淮北落脚?淮北一文史研究者认为,这很可能和马援墓周边地势的风水有关。他说,马援墓背山临水,旁边还是开阔平地,是选墓的好风水;而风水一说在汉代甚是流行。其三:衣冠兵器冢。有当地居民告诉记者,马援作为东汉名将,令人景仰。马援棺椁途经淮北时,不排除有人为马援建造衣冠兵器冢。记者采访到的一个说法似可佐证。据介绍,马援墓“文革”时曾出土一把古剑,出土时锋芒毕露,尚能从三尖铁叉上削去铁屑,惜古剑不知去向。不过,这一说法流传并不广泛,传言者一般在六十岁左右。虽有大胆猜想,对淮北马援墓里“埋藏”的秘密,淮北文史工作者仍然出言谨慎。他们认为,淮北马援墓和陕西马援墓的关系,随着更多资料的发现、更多人的研究,秘密或将大白天下。
本人发此文章乃对祖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