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标题: 文地址:长平到底坑杀赵军多少人作者:微上党 千古悲歌话赵括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玉彪    时间: 2015-11-2 06:50
标题: 文地址:长平到底坑杀赵军多少人作者:微上党 千古悲歌话赵括
原文地址:长平到底坑杀赵军多少人作者:微上党

千古悲歌话赵括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成王败寇,胜负论英雄,于是乎,大家忘记了项羽曾经的百战百胜,只记得他最后兵败垓下的凄惨;忽视了庞涓曾经的叱咤风云,鄙夷于其身死马陵的败绩,这两位都是久经沙场,尚且如此,换成一生只经一战的赵括,就更只配留下纸上谈兵的千载笑柄了。
人的一生,多的是埋没草木间,平淡如你、我、他,却也有人,犹如流星,短暂而辉煌,譬如大汉霍去病,大漠长歌,远逐单于,但试想,如果不是身逢其时天佑其运,以他远比赵括张狂的性格,留下的名声又岂会比赵括强到哪里?

后人论长平之战,论赵有三当败,贪小利而兴兵,一当败,以赵括易廉颇,二当败,舍坚守取野战,三当败,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上党为山西形胜,是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必须砸开的一把锁,当年赵括之父赵奢就是在此一战成名,如此兵家必争之地,赵国哪有坐视秦国吞下的道理,生死攸关,岂为小利?

廉颇老于战阵,战术素养高于赵括是毋庸置疑的,赵括后来在扎营布阵上推翻了廉颇的一些正确做法,的确是犯了错误,但要看到,在长平之战已经演变为秦赵两国的总体战,生死战时,国力远弱于秦国的赵国如果继续采用廉颇的深沟高垒拼消耗的策略,最终结果也好不到哪去。试想后世汉武帝如果不是力排众议下决心用年轻将领和匈奴决战,还是听取老臣们的所谓持重之论,又哪来后来的辉煌?我们又岂能因为失败,就把同样年轻的赵孝成王和赵括贬低的一无是处?

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最厉害的就是长于野战的骑兵,而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不利用自己的优势大范围穿插袭扰,用后世红朝太祖的敌进我退十六字真经拖垮对手,却和对手玩起了堂皇之阵,说到底是廉颇老将在遇到小挫折后犯下的战略大错,又凭什么要赵括背黑锅?
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场输定了的战争。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但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小人,他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对其也是敬佩不已。

让我们记住这个被诋毁了千年的少年英雄—赵括,当2000年前的你披上双重重铠带领5000弟兄最后一次冲击秦军的死亡弩阵时,你心中亦当无憾,男儿至此,可快意否?

赵括与韩信,究竟差距在哪?

长平之战的赵括,大家也熟悉。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后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现在有人替赵括翻案,说如果历史给予他成长的机会,他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将的。理由是:当时就国力和军力而言,本来就秦强赵弱。而且他在被困之后,还能够控制军队几十天不乱,而他的对手又是千古名将白起,所以历史没能给他机会啦。

比较同意这个观点,如果历史能够给予赵括机会,他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将。当时秦、赵两国举行的最终决战,主将的选拔,赵王也不是傻子,应该是充分考虑的。他放弃廉颇的坚守不战的策略,而改为全线出击的方案,这个应该是国策,不是赵括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肯定要经过赵王的同意,采用这个方案也许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毕竟40万大军,后勤就可能难以跟上,国力不如秦国,如果再拖几年,也许赵国就不战而败了。
但是韩信的例子就完全不一样,把韩信和赵括比较一下很有意思,他们的对手都是名将(项羽和白起),对手的实力也都比自己强大,但是结果完全不一样,韩信成功,赵括失败。说赵括无能应该是以成败论英雄吧,假如他们俩互相换一个位置会怎么样?

长平到底坑杀赵军多少人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交兵于长平,厮杀数日,最终秦胜赵败。此战历来视为赵国亡国之战。但经森崎考究,此战尚有一个大疑点: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多少人?

关于长平之战,古书上不乏有记载。司马迁《史记》有两处提及此战。其一在卷五《秦本纪》,原文为:“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兵攻上党,上党投赵,(兵)转攻之,久不下。白武安(武安君白起)引而攻之,溃赵于长平,卒坑其部四十万众。”其二在卷四十三《赵世家》,原文为:“赵孝成王七年,括就廉颇之职而帅。秦兵围,括降,其麾四十万众尽为所坑灭。王方悔其未纳豹(赵豹)策,因招此覆。”以上两处虽角度不同,然均以为长平之战赵军尽亡四十余万部队。

那么,森崎的疑问出来了:真的灭掉了赵军四十万人吗?

赵军长期和魏军、秦军作战,兵将战斗力还是过得去,也并非什么乌合之众。即便陷入秦军重围,亦不会因主将的阵亡而斗志骤无吧?况且如果长平之战赵军投入四十万兵力,那么秦军兵力也应该在四十万以上,这样才能符合所谓“重围”。即在长平一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八十万。切入疑问,据唐人杜佑所著《通典》记载,卷七“历代盛衰户口”言,东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全中国人口数合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余人。此时尚在长平之战前四百廿四年,假设四百多年中人口增长一番,至多二千四百多万人。战国时期除七雄外,尚有宋、卫、中山等小国。七雄领广民众,其综合也许会占到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但平均下来每国也只有二百来万人上下。倘使赵国的人口也离这个数不远,那么长平一战赵国便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口。注意,赵军并非全数丧于长平,秦引兵攻邯郸时尚有赵军部队抵抗。故四十万兵众并非赵军全额。按《史记》记载,长平以后秦赵再战,赵军为秦军所歼者九万、十万之众数役。联系起赵国的其他会战,赵军损失竟近百万,已占人口总数的半数,那么赵国二人中即有一人为兵,其大量的补给又是哪里来的?赵国在大战后从来不进行兵力补充?说不过去啊,所以森崎认为长平之战赵军被歼人数与四十万比较大有出入,就包括其他战役的九万、十万也恐怕没这么多。

再者,《史记》中的记载时“坑灭”或“坑之”,“坑”在古文中基本意是用土埋,按照这个意思理解那么“坑灭”就是活埋。要埋下四十万人,土方量按照赵军每人0.3m?.4m?.6m来计算,四十万人共计将消耗土方76800m3。如果垂直深度按3m来计算,其占地面积高达25600平方米。若干年后的秦皇兵马俑恐怕也没这么大,而且兵马俑耗时甚久。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秦能够动用的人力,要挖掉七万多方土,恐怕没个一年半载的完不了工。秦国又哪来那么多粮食供养降卒呢?更何况如果是用土活埋,四十万人埋下去,一旦挖开必是白骨累累。然而至今不见长平掘得大量白骨,这些白骨全部都腐烂消失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森崎认为长平一战赵军不可能折兵四十万,其他有关赵军的战役也或有夸大数字的成分在里面。也许是史学家为了说明战争的残酷而刻意这样做的吧。




分享:










欢迎光临 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https://zhmsy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