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标题: 湖南湘潭马家堰马英九家谱及马英九《祭父文》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玉彪    时间: 2015-12-27 13:02
标题: 湖南湘潭马家堰马英九家谱及马英九《祭父文》
湖南湘潭马家堰马英九家谱及马英九《祭父文》

      左起:马善田. 马鹤凌
    湖南湘潭马家堰马英九家谱:第
1世: 马服君,原名赵奢(始祖)第2世: 马拔,别名赵牧,字扶风 3世: 马隐,别名马兴,字萃园  4世: 马丛,别名马嵩,字素庵  5世: 马丹,别名马述,字浩然6世: 马浚,字存诚  7世: 马谷,别名马权,字荆谷 8世: 马通,别名马政,字达,号迪奕  9世: 马宁,别名马宾,字致和 10世: 马果,别名马昌,字懋中  11世: 马宫,别名马仲,字昊卢12世: 马援,字文渊, 汉成帝封新息侯、伏波将军 13世: 马廖,号昆玉,字敬平,封顺阳侯  14世: 马麟,字耀祖 15世:马融,字季长,东汉大经学家,南郡太守16世:马驰,字兴邦,顺阳太守 17世: 马胜,字奇成 18世: 马良,字季常,号白眉 19世: 马平,字知远  20世: 马任,字永兴 21世: 马绍,字开宇  22世:马喆,字多才  23世:马忠,字忠诚. 24世:马陆,字声宏 25世:马壮 26世:马礼,字振世 27世:马珪,字英杰 28世:马俊,字品苏 29世:马勤,字三保 30世:马周,字宾王 31世: 马成,字成龙. 32世:马瑶,字振坤 33世:马鑫,字财广  34世:马强,字刚毅 35世:马异,字庭秀 36世:马飞,字腾云 37世:马殷,字坝图 38世:马范,字希范. 39世:马伟  40世:马英,字行球  第四41世: 马弘,字发龙,号在田 42世:马植,字继光 43世:马扩,字智宏 44世:马兴,字开图 45世:马远,字遥父,号钦山 46世:马垦,字子仪. 47世:马添升,讳贵,字京甫  48世:马敬可,生一子正初  49世:马正初  50世:马成中   51世: 马光佑  52世:马彦祥  53世:马惟敬  54世:马添诚  55世:马良,东汉文士  56世:马敦宪  57世:马朝表  58世:马国庠  59世:马以任  60世:马达朝  61世: 马裔锦   62世:马槐  63世:马世锳   64世:马士贤   65世:马尚湘    66世:马志柏    67世:马学艽    68世:马遵照    69世:马大基,字介藩,号立安    70世:马鹤凌,派名人松,字树生  71世:马英九:生于1950年7月13日,祖籍:湖南湘潭市衡山县. 72世: 马唯中马元中。以下是
                        
马英九《祭父文》:
     
结缘五五年,来生再续缘——悼亡父鹤凌先生  
   
民国九十四年十一月一日晚上,台北国泰医院七楼加护病房中,两天前因心肌梗塞入院急救的父亲仍在作最后的奋斗。七点十五分,仪器上的心跳指数陡降为零,他终於在妈妈、大姊、三姊、内子美青与我的陪伴下,结束了八十五年精采的一生。我站在床边,紧握他余温犹存的右手,噙泪默念「父子结缘五十五年,只盼来生再续缘」。我的祖父、父亲都在幼年丧父,祖父立安公是九岁,父亲则是七岁。我能在父亲的呵护下结缘五十五年,实在是情缘深厚,十分幸运。幼年时期 严父良师,父亲自幼失怙,深怕我们缺少父爱,因此把严父良师的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他本人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年轻时作诗填词、撰联作对、弈棋票戏,样样精通,而长、短跑,篮、排球及游泳,亦达当时省级选手水准,而在高中与大学更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展现优异的领导能力,可说是从小就是才子型的领袖人物。成家后成为八口之家的家长,家中大小工程修缮,也能一手打理。小时候我们住在台北万华广州街一幢拼凑的公家宿舍中,我们住二楼最后一家。十一户六十多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间公厕,因此家家要自备水缸与马桶,二楼还要装压水机。初期家中桌子、柜子都是父亲用肥皂箱改装的,输水管也是他设计的。台风天屋顶漏雨,要用饼乾盒去接水;停水时,我们小孩则用奶粉罐去对面的龙山国校提水。在这样窳陋的环境中,他对子女的期待却丝毫不打折扣,我们对他当然是又敬又畏。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我们就被要求背唐诗、读古文、练书法、做家事、早起早睡。有时由父亲督导,有时由母亲面授。另外他们并从微薄的薪水中,挤出购买伟人传记与世界名著的费用,让我们在艰困中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父亲的口头襌:「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让我们子女终身受用不尽。记得有一次在台北市议会答询时,我提到「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有议员突然质询:此句语出何典?我立即回答「左传郑伯克段於鄢,是郑庄公预言他同父异母弟弟共叔段未来下场的话」,当时举座皆惊。其实倒不是我国学底子好,而是这刚好是我七岁时熟读过的一篇古文,其中颖考叔利用隧道安排郑庄公母子相会,以化解庄公毒—「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传奇,还成为我当年规划开放大陆探亲方案的名称—「颖考专案」。此外,我们兄弟姊妹五人练习书法都在五年以上,日后不论求学或就业,从未在这方面吃过亏,都是拜父母家教严格所致。除了经典教育之外,还有人格教育。我挂在办公室的一副对联「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就是乐善好施的家祖父立安公,九十年前在湖南湘潭劝世教子的名言,木刻加漆挂在他的善产管理所。民国七十五年,我出版第一本中文学术著作时,把它摆在扉页上,提升到「马氏家训」的地位,让父亲老怀弥慰。这是因为父亲对我们的家教,就是以「读书行善」为核心,但范围更扩大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与爱国爱民的国家民族思想。讲述者除了父亲外,老奶奶也常常在茶余饭后,把祖父当年修桥、铺路、兴学、办团练的义举、父亲亲手烧毁租金帐册、一笔勾消佃农债务的事迹讲给我听,并加上她个人当年遭共产党以「地主善霸」名义公审四次时,被感恩图报的佃农之子相助获救的往事。这些传统社会中教忠教孝、善有善报的价值观,极早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成为日后做人处世的准则。父亲让我们感觉受用不尽的教诲实在不胜枚举。例如我小时候爱讲笑话、说相声,父亲就提醒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道理,但也同意在轻松的场合可以轻松一下。又如他也喜欢教导我们曾国藩「尚诚尚拙」的人生哲学,也就是「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与西方谚语:「诚实是最好的政策」与台湾谚语「天公疼戆人」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於钱财,他常说:「君子以财发身,不以身发财」,把钱财看作身外物。又自认无偏财运,因此从不买奖券或彩券。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求我们重视诚信。这些观念,都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一生。而我在有关民族大义的问题上,如澄清抗战史实、保卫钓鱼台、救援慰安妇、谴责参拜靖国神社等,也是父母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结果。父母的高中、大学都在八年抗战中度过,对那一场保卫民族的圣战,有著刻骨铭心的感受,胜利后又遭逢大陆沦陷、迁徙流离,对国家民族更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这些都遗传到我们子女的身上。谈起体育,父亲更是在行。高中及大学时均曾在一天之内,连获全校四百米、八百米、一千五百米及一万米四个第一,并曾获选代表湖南参加全国运动会,惜因日军侵华而取消办理。比起父亲,我可差远了。我跑万米最好的成绩也比当年的父亲慢六分钟以上,游泳更连比都无法比。跑步也是家传的运动。念高中时暑假有一天早晨贪睡,父亲硬是把我叫起来,带我出去跑三千米,并告诉我跑步是健身最方便、最省钱与最有效的运动;他本人幼年体弱,就靠中学六年勤练跑步而转弱为强,并成为其他运动的基础。我日后养成跑步习惯,并全力推广长跑运动,父亲功不可没。他认为运动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不偷懒」的决心与毅力,这一点我倒是继承下来了。青壮时期 亦师亦友,上了高中之后,知识增加了,见识也自不同,父子之情慢慢转化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和父亲就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在高一时,就想念文组,父亲却持异见。他当年读的长沙岳云中学以理工科闻名全省,他高中三年数理皆极佳,但投考大学同时考上唐山工学院与中央政治学校(政大前身),却放弃前者而就读后者。他自己弃理学文,却劝我暂不转文组的逻辑是:学习数理有助思考,不妨高二多念一年理组后再转文组。这个逻辑我接受了。高二念完,我成绩中上,他即支持我转组。大专联考填志愿时,他又有意见了。他希望我学政治,我则希望学法律,最后他接受了我的意见。三十多年来,他常常认为我法治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我则认为近代中国积弱不振,跟法治不彰关系重大,故「非过正不足以矫枉」。三十多年来,我们父子谁也没说服谁。他现在走了,我也没人可以辩论了。写到这里,又不禁红了眼眶。父亲志大才高,但年逾三旬,即有八口之家待养,为了子女教育,毅然放弃出国进修,对往后发展不无影响,令他始终视为憾事,因此一直希望在子女身上补偿。而他器识恢宏、思虑周密,但个性刚烈,作风强势,办事固然效率甚高,表现耀眼,但亦易遭阻力,乃至诬陷。他在党务工作中数次受挫,使他几乎心灰意冷。我亲历的一次是在民国六十一年,他在国民党知青党部担任书记长时,因安排资深中央民代到台大校园辩论国会改造问题,轰动一时,一般公认是国民党面对现实的改革表现,父亲也被视为开明派,可是却被人曲解为「把老代表送到台大给学生公审」,一状告到中央,他不久就被调职,只做了三个多月,当时台大师生称之为「百日维新」。而一个多月赋闲在家,自不免英雄气短。当时在台大念四年级的我则安慰他:他的作法是对的,让我在学校裏抬得起头来做人。他听了十分感动,而且感动数十年之久,甚至写进他在三年前完成的的回忆录《开创美好的明天》。三十多年来,他就是因为个性而错失许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外界常报导,说父亲曾任先总统蒋公的侍从秘书(甚至出身情治单位),一直视他为「高官」、「权贵」。实际上,他从未担任该职,亦从未在情治单位服务过。他加入中国国民党六十三年,在党部服务近四十年,但从未被选为中央委员,一生引以为憾。担任公职最高做到行政院青辅会处长(十二职等),七十岁届龄退休时担任国民党中央考纪会副主委,实在都算不上「高官」、「权贵」。中年时期 荣誉顾问。父亲一生,一方面承继中国知识份子的大传统,一方面忠党爱国,至死不渝,是老派知识份子的典型。他一向自认头脑清楚、阅历丰富,当年考大学弃理从文、抗战时投笔从戎、戡乱时离陆来台等等重大决定,事后都证明正确,对自己的判断力深具信心,因此对我们子女求学就业,男婚女配,都不吝表示意见,对我的生涯发展,尤其关切。也因为如此,外界普遍认为,我人生的几项重要决定,都是出自父亲安排或建议,其实倒并非完全如此。譬如说,我考取中山奖学金出国留学,是我自己的决定,但获得父亲的赞同。我学成返国的工作安排,本已申请到大学专任教职,因家父强力建议而作了修正。我卅四岁出任国民党副秘书长,使他有些意外,但入阁担任行政院研考会主委、陆委会副主委、法务部部长,他都支持,但当我从法务部长被调去担任政务委员时,他确有微词。十个月后,相继发生彭婉如、刘邦友、白晓燕命案,社会治安急剧恶化,数万民众上街抗议,我身为督导治安的政务委员,深感羞愧,立刻发表辞官声明,离开现职。父亲事前并无所悉,但知道后也支持我的决定,只感觉我措辞太强,对我的长官不够尊重。一年后,他力主我参选台北市长,当时我说不参选已有多次,最后之所以改变决定,他的鼓励是重要原因之一。当时外界认为国民党内无人敢挑战陈水扁市长,令人很不服气,而我深知,我如不出战,任何其他党内同志败选,我都难逃指责,既然如此,何不勇敢的出战?尤其看到临时被徵召的老友(一位杰出的部长)家人悲情的反应,更坚定了我出马的决心。在这一方面,父亲始终鼓励支持,当然有其关键作用。来生再续父子缘:五十五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在这段黄金岁月中,父亲扮演严父、良师、益友的角色,对我教育、培训、督导、告诫、规劝、建议,期许我成为一个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国士,继承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传统。他尽到了世间一个父亲能尽的一切力量。我一直勉力以赴,不敢怠慢。父亲一生,官虽不高,权虽不大,但他一身傲骨、两袖清风、满腔热血、全身活力。他劝世助人,尤其对年轻人,可说是毫无保留。他留给我们子女的不是有形的家产,而是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与价值,这些才是我们子女最值得保存的资产。父亲走了,永远走了,不会再回来了。泪眼中遥望西天,爸爸您好走,只盼来生再续父子缘!






psb.jpg (28.12 KB, 下载次数: 962)

psb.jpg





欢迎光临 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https://zhmsy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