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标题: 东汉望族扶风马氏 [打印本页]

作者: 马典瑞    时间: 2016-7-14 11:20
标题: 东汉望族扶风马氏
东汉望族,扶风马氏





扶风马氏是马姓发展史上第一个名扬天下的马氏望族,也是影响最大的马氏望族,甚至有“天下马氏出扶风”之语。而扶风马氏的由来、崛起与鼎盛,都同马援家族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马援家族,就没有扶风马氏。
一,    扶风马氏之由来
马姓开宗立姓始于赵国大将赵奢于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率军大败秦军之后,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子孙遂姓“马服”,不久改为单姓——“马”,改姓始祖为奢之孙赵兴,即马兴。对此,诸多历史典籍均有明确记载,不再赘言。
唐朝国子博士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曰:“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赵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为赵将,子孙因为以氏。”
由上可知,马姓源于赵氏,赵奢就是马姓开宗立姓之始祖。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赵王的儿子。他是皇室裔孙,也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八大将军之一。赵奢有这样两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一是在他任“田部吏”时,敢于秉公执法。他敢于向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国的宰相平原君赵胜家征税时不徇私情,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杀死了赵胜家九个管事人。赵奢不惧君威,对平原君赵胜忠言直谏,终于说服了平原君。另一件是在秦国入侵韩国时,善于运兵击敌。赵奢奉命率军出征,接受军士许历的建议,一面严阵以待、以逸待劳,一面占据制高点。当秦军向赵军发动进攻时,赵奢身先士卒,指挥将士冲锋陷阵。赵军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勇猛出击,把秦军打得落荒而逃,阏与之围被解,赵奢凯旋而归。
鉴于赵奢的上述表现,赵惠文王对赵奢十分赞赏。于是,给赵奢以最高奖赏──封邑赐号,封赵奢为“马服君”,封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以西的马服山(一说此山原名紫山,后改名为马服山),其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同。赵奢有二子,长子括,次子牧。赵括精通军事理论但因没有实际作战指挥经验,长平之战全军覆没,牧之子兴对此感到是耻辱,而对国王封赐祖父马服君的封号觉得十分荣耀,于是将赵氏改为“马服”氏。后来,又改为单姓为“马氏”。这样,马姓就产生了,赵奢也就成了马姓的始祖。此后,这支马姓成为我国马姓家族当中历史最久、人口最众、分布最广、支派最繁、名人最多的一支。
战国末期,日益强盛的秦王期开始了吞并六国的战争,先后将韩、魏、楚、赵、燕、齐吞并。本来,当时的赵国还是有相当实力与秦抗衡的,特别是阏与一战,使秦国对赵国望而生畏。但是长平一战,却使赵国元气大伤。后来又与邻国燕多年攻伐交战,致使赵国国力一蹶不振,给秦国创造了渔翁得利之机。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将国王赵迁掳去。秦王嬴政亲赴邯郸,把那些曾与自已母亲赵姬及外祖父家有仇的人全部活埋。赵悼襄王嫡长子赵嘉率其家族几百人逃到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自立为代王。然而,好景不长,五年之后,赵嘉被秦王嬴政俘虏,赵国彻底灭亡。
在这场灭国之难中,马服君赵奢之孙、赵将马牧之子马兴,于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入邯郸后,举家迁往咸阳,这是马氏立姓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徙。
春秋战国时期,当一个国家被消灭之后,其国君及遗民是要被强制性地迁至便于控制地区的。秦始皇在吞并六国之后,不但延用了这种办法,还扩大了迁移的范围,他把政治上潜在的敌对势力,迁移到了便于其控制的首都附近。当时,秦始皇迁入首都咸阳的“天下富豪”有12万户,其中就有被消灭国家的政治人物及其家属。按《新唐书》、《广韵》等史书记载,马姓家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邯郸迁往咸阳的。据“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一语判断,很可能是秦王把一些在赵国有声望的人强行掳去,为其所用。
马姓家族由邯郸迁居咸阳之后,仅经历了十五年的时间,秦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土崩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刘邦所建造的西汉王朝。汉朝建立后,马姓家族中仍有人供职于朝,从而为马姓家族的发展和播迁创造了条件。
马兴生有三子:圭、琛、嵩。嵩生述。马述字贞惠,历任汉太子大夫,平通侯。马述子马权,为汉宁东将军。马权生三子:何罗、通、伦。马通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任侍郎,因擒杀卫太子将如侯,被封为重合侯。他的兄长马何罗时任侍中仆射,与直指绣衣使者江充友善。江充原本很受汉武帝的信任。后挟嫌诬告太子刘据(即戾太子)用巫术诅咒武帝,被太子杀死。三年后,武帝明白了太子的冤情,下令诛杀江充全族及其党羽。马何罗、马通恐惧会株连自己,于是密谋刺杀汉武帝。公元前88年五月的一天,马何罗、马通假传圣旨,乘夜出宫。第二天一早,汉武帝刘彻还没有起床,马何罗闯入金殿寝宫行刺,未遂,被侍中驸马都尉金日磾发现,马何罗被诛。事发之后,出于避难的缘故,马通率家迁往扶风茂陵成懽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北)。马通遂成为扶风马姓之始迁祖。而马通,就是马援的五世祖。
二,扶风马氏的崛起
马通在扶风定居以后,马氏仅只是普通的编户齐民。五传至马援时,扶风马氏才成为显贵之家,马援就是扶风马氏崛起的核心人物。
马援(前14─49),字文渊,少年多舛,十二岁就成了孤儿。但他少有大志,从小不贪图享受,也不喜欢教条式的学习。后来,王莽执政,他在郡府里当了个督邮书掾的小官,代表郡守督察诸县和宣达教令,兼办打击盗贼、点录囚徒、催缴租赋等事。有一次,他押送一批囚犯到司命府(王莽的纠察机构)去,其中有个要犯深得马援同情,于是他就把这个罪犯放跑了。这样,他自己也只好逃往北地。不久遇赦,马援便在北地办起了畜牧业。当时有很多人去归附他。他对人们说:大丈夫的向志,应“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由于马援管理有方,牧畜兴旺,粮草丰稔,很快就成为一个拥有数千头牛马羊、数万斛谷子的大富翁。然而马援却感慨地说:这些货物和财产,它的价值所在就是能救助别人。否则,就是守钱奴啊!于是,他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周济了别人,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
王莽末年,马援经王莽从弟王林推荐被任命为新成大尹。但不久王莽政权崩溃,马援便同他的三哥马员(时为增山连率)离开任所,到凉州(今甘肃清水北)躲避。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即位。马员投奔刘秀,刘秀仍让他担任旧职,后来卒于官任。马援也只好留居凉州,被当地豪强领袖隗嚣请去就任绥德将军。任职期间,马援建议隗嚣归附刘秀。隗嚣认为马援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派他出使洛阳,打探情况。洛阳之行,马援得到了刘秀的赏识,刘秀让他随从出巡,又让他当自己的顾问官。当马援返回天水时,刘秀又派太中大夫来歙相送至天水。
后来,隗嚣同意归附东汉,让马援携家属同隗嚣长子隗恂一道先行前往洛阳。到洛阳后,因无职可供,马援就上书光武帝请求到上林苑(今陕西长安、户县一带)去屯田,刘秀批准了他的请求。但就在这时,隗嚣的大将军王元煽动隗嚣在陇西称王,隗嚣归附东汉的思想发生了动摇。马援得知情况不妙,多次写信责备隗嚣。隗嚣不但不听,反而怨恨马援,以至后来大动干戈,与刘秀对抗。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马援觉得关系重大,他便上书光武帝,说明原委,表明了自己愿为东汉效力的态度,并献出消灭隗嚣的计策。刘秀阅读奏书后,立即召见马援,与他共商灭隗大计。马援聚米为山,指画山川形势,研究作战对策。刘秀听从马援之计很快就消灭了隗嚣。之后,马援又招降了隗嚣的大将高峻,收复了高平第一城,攻陷落门(今甘肃武山东洛门镇),平定了武威(今属甘肃),陇西基本平复。建武十一年(35),光武帝接受来歙的举荐,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任中,马援采取战略战术,多次击败羌军的骚扰,并统领军民修葺城郭,强化战备;开渠引水,灌溉农田,鼓励人们发展农业,从而使郡中的百姓安居乐业。同时,马援采取和睦相处的民族政策,安抚塞外羌人,受到了羌人的拥护。
马援在陇西当了六年太守,使陇西境内十分平稳,民族之间也和睦相处。在此,他还建议制造五铢钱,以统一货币,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纠正了货币流通中的混乱状态。可以说,马援陇西之任,业绩卓著。正因如此,马援被调回朝中升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禁兵。
建武十七年(41),马援被光武帝授与“伏波将军”称号,并让他统领大军,进发交趾。行军途中,马援军纪严明,不许士兵侵扰百姓。建武十八年(42)春,马援指挥水陆两军南下,经湘江、灵渠,入漓江、桂江,分别取道左江至龙州、钦江至钦州、南流江至合浦等路线向交趾、九真进发。三月,进入交趾地区浪泊一带。这里气候恶劣,道路险峻。但浪泊一战,打败征侧,首战告捷。之后,马援继续进军,将敌兵追逼到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建武十九年(43),终于平定了九真郡,交趾战事到此平息。接着,马援对交趾进行治理整顿,健全了行政机构,建立起法律制度,兴建了城池,推广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交趾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建武二十年(44)秋九月,马援班师回朝,光武帝又加封他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位同九卿。但在庆功宴上马援却说:现在匈奴、乌桓仍然骚扰北边,我愿领兵出击。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怎么能卧于床上只顾享受天伦之乐呢?
就在马援由交趾返朝后一月之际,又发生了匈奴、乌桓进犯右扶风的战事。于是,马援主动请缨,决心疆场报国。他率军击败了匈奴、乌桓的进犯之军。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今湖南常德)五溪蛮暴动,朝廷先后派武威将军刘尚前去镇压,结果全军覆没。又派李嵩、马成等大将前往,也不能取胜,朝野为之震惊。此际,马援心急如焚,不顾疾病在身,仍请战出征。但这时的马援已是六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光武帝怜悯他年老体衰,没有答应他的请求。然而,马援并不服老,多次亲自向刘秀请战。光武帝被他的英武精神和刚毅性格所感动,只好允许他领兵出征。
建武二十四年(48)秋天,马援率四万兵士远征武陵。建武二十五年(49)春天,到达武陵临乡(今湖南常德古城山),蛮兵纷纷逃遁竹林之中。当军队到达下食隽(今湖南沅陵东北)时,马援选择壶头山行进。这条路比另一条路近,但山高水险,不如另一条路平坦。马援认为走近路虽然艰苦,但可省时省粮。然而,随军的贵族子弟怕吃苦,都反对走近路。马援只好报请朝廷定夺。光武帝同意了马援的意见。这年三月,马援率军行经壶头山,正遇酷热天气,很多士兵因中暑而死亡,马援自己也生了重病。尽管如此,他还是拖着病体出帐观察战情,许多人为之感动而落泪。但是,这下却让反对他的那些贵族子弟抓住了诬陷的机会。他们向光武帝奏本,说马援选择壶头山的路线贻误了战机而造成了失利。光武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前往督责,并由梁代监三军。但是当梁松到达时,马援已病死军中。梁松与马援有宿怨,于是借机变本加利地诬陷马援。光武帝听信了诬告,追收了马援新息侯的封地和印绶。对此,很多人为马援鸣不平,说他病殉疆场,忠贞赤诚,献身国家,功勋卓著。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援少年时的好友、云阳令朱勃在马援被谗后,向光武帝上书陈状:
“臣闻王德圣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善,不求备于众。故高祖赦蒯通,(即蒯彻,避汉武讳,改彻为通。)而以王礼葬田横,大臣旷然,咸不自疑。夫大将在外,谗言在内,微过辄记,大功不计,诚为国之所慎也!昔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将据聊而不下,岂其甘心末规哉! 末规犹言下计。悼巧言之伤类也!窃见故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拔自西州,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孤立群贵之间,旁无一言之佐;驰深渊,入虎口,宁自知得邀七郡之使,膺封侯之福耶?建武八年,车驾西讨隗嚣,国计狐疑,众营未集,援建宜进之策,卒破西州。及吴汉下陇,冀路断隔,唯狄道为国坚守,士民饥困,寄命漏刻;援奉诏西使,镇慰边众,乃招集豪杰,晓谕羌戎,卒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兵全师进,因粮敌人。陇冀略平,而独守空郡,兵动有功,师进辄克,诛锄先零,缘入山谷,猛怒力战,飞矢贯胫。又出征交阯,土多瘴气,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遂斩灭征侧,克平一州。间复南讨,立拔临乡,师已有功,未竟而死,吏士虽疫,援不独存。夫战或以久而立功,或以速而致败,深入未必为得,不进未必为非,人情岂乐久屯绝地,不思生归哉?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触冒蛮瘴,为国捐躯,乃名灭爵绝,国士不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三夫见《韩子》,即三人,言市中有虎之讹。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死者不能自讼,生者莫为伸冤,臣窃伤之! 臣闻《春秋》之义,罪以功除,圣王之亲臣有五义,若援所谓以死勤事者也。愿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绝宜续,以厌海内之望!臣年已六十,常伏田里,窃感栾布哭彭越之义,冒陈悲愤。战栗阙庭,伏乞明鉴。”
光武帝看了此信,心有所动,才允许马援归葬旧茔。后来,汉章帝刘炟又追谥马援为忠诚侯,近三十年的沉冤得到了昭雪。
马援戎马一生,功高盖世。他的英雄业绩一直为后人称颂。他为官清廉,爱国爱民,他的崇高品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景仰。除此之外,马援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建树。他总结前人经验编著了《铜马相法》一书。他还对统一货币、规范法律、印章以及发展畜牧业、林业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援在家教方面也堪称楷模。他教育子女要忠厚传家,清廉处世,正直做人;要勤奋学习,为国家建功立业。其代表作就是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他针对侄子马严、马敦存在好背后议论和讥笑别人以及与轻薄的人交往等问题,千里迢迢写信告诫他们: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马援的信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它不但成了马姓族人的行为准则,而且对所有炎黄子孙都有教育意义。
马援于书中要求侄子要学习龙伯高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品行,即使学不好,还不失为一个谨慎严正的人,即“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不希望他们学习杜季良豪侠好义的作风,因为如果学不好,就会成为轻薄之人,即“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马援深谋远虑,注重效果,这是一般人所不及的。马援于戎马倥偬的战场上,能想到家人的缺点,并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这本身就说明了马援不但是一位驰骋疆场、赤诚报国的忠勇之士,而且是一位把家庭教育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联系起马援所说的“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男子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豪言壮语,更能证明这一点。
马援一生报效国家,病死疆场,他的才能和品行深为后人所缅怀。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如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刘克庄、范成大、苏轼、陆游等人都写下了纪念、称颂马援的诗文。马援的照人光彩和崇高风范一直激励着后世之来者。
马援的一生,为东汉王朝统一并巩固西部边疆和南部边疆,开发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做出了重大贡献。据史料记载,马援死后,广西、海南一带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对祖国、对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功臣,许多州县都建立伏波庙或伏波祠,桂林北部的兴安县还将马援视为兴修水利、疏浚灵渠的四位功臣之一,特立四贤祠祀之。在桂林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伏波将军的传说,还保留有许多关于伏波将军的历史遗迹,桂林旅游景点的伏波山、伏波公园、试剑石、还珠洞的得名都是由此而来。
据唐人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记载,桂林的伏波庙“在郭中之东北二里,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祠也”。又据史料记载,宋朝元丰初年,广西提点刑狱彭次云奏诸朝廷给伏波庙赐“忠显王”庙额,宣和和绍兴年间.又分别加赐“佑顺”、“灵济”二字。该庙至元代香火鼎盛,祀者不断。明代,伏波庙已破败不堪,天顺辛已年(1461),由靖江王朱佐敬出资,拆旧建新,“庙既成,门墙咸备,高敞宏丽,加于旧规”。后清代又重修,直到抗战之间毁于战火。这只是记述许多伏波庙中的一个历史变迁而已。
在今日桂林的旅游胜地,还留有不少摩崖题诗,宋、明、清时代居多。如明代的广西巡抚杨芳的《阅还珠洞》诗云:“几年魂梦绕将军,此日南来访旧闻。标柱尚留关塞绩,满车哪见夜光文。手披断简情可恨,目极残碑概自焚。展眺倚栏行且止,归途不觉夕阳熏”。又如清人金虞有《谒伏波庙》诗云:“南征一曲武溪深,凄绝骚人吊古心。裹革勋名谁得似,站鸢风景客重临。群山尚作论兵势,万里常怀教子箴。毕竟何如乘款段,拜来床下独沉吟”。再如伏波山的伏波山门两旁有唐甲元撰,周兆召书的对联一幅:“遏流伏波每有中流砥柱;穿山断石长存大将雄风”。这些诗词或联语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伏波将军马援的丰功伟绩和遭人陷害的不公正待遇。清人乔莱在《游伏波岩记》中说:“粤人祠伏波,如蜀人祠诸葛,其殆有不可忘者在欤”,“今粤之人追思之,立祠祀之,名之山川,以凭吊之,历数千岁不少衰。” 这是古人对马援的评价与纪念。
今天,海南省人民为了纪念马援,在天涯海角公园为马援塑了石像,其像横刀立马,重现了马援当年的威武形象。石像的底座分别用中、英文记述了马援的生平事迹。在广西桂林的伏波公园内,同样塑有马援的雕像,而历史上关于马援的历史遗存,一直保留到今天。如果你游览桂林,导游会不时地向你提起伏波将军马援这个名字,并结合历史遗存,向你介绍伏波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历史传说,其中有些已演绎成神话故事。这是今人对马援的评价与纪念。
三,扶风马氏的鼎盛
马援的一生,为东汉王朝的统一和巩固,为西部边疆和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援的英雄业绩,遂使扶风马氏扬名天下。马援就是扶风马氏崛起的核心人物。而马援的女儿、侄子、侄孙,则把马氏家族的兴盛推向了它的鼎盛时期。
马援兄弟四人。长兄马况,字长平,新莽时为河南大守;仲兄马余,字圣卿,新莽时为中垒校尉;三兄马员,字季主,新莽时为增山连率,官至上郡太守。
马援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子马廖,封顺阳侯;次子马防,封颖阳侯;三子马光封许阳侯;四子客卿,在马援死后不久染病夭亡。马援三女儿被选入太子宫,后来成为汉明帝皇后。
马援有五个孙子。长孙马豫,任步兵校尉;次孙马遵,封程乡侯;三孙马康为侍中;四孙马钜,嗣父爵为颖阳侯;五孙马朗,封合乡侯。
马援兄马余的两个儿子──马严、马敦,以品行高尚著称,三辅时称“钜下二卿”。马严之子马融,更是命代大儒,郑玄、卢植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将扶风马氏家族推向鼎盛的代表人物是如下几位:
我国第一位马姓国母──东汉明帝马皇后   
  马皇后(40 ─ 79),汉明帝皇后,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
马皇后十三岁时,入选太子刘庄(明帝)宫内。在侍奉阴太后时,因知书达礼得到了宠信。明帝即位后,她成为贵人。因皇后无子,她奉诏抚养皇子刘炟(章帝),比自己的亲生儿子还亲。永平三年(公元60),她被立为皇后,明帝对她愈加宠爱。章帝即位,她又被尊为皇太后。
马皇后文才宏博,能诵读《周易》、《春秋》、《楚辞》,尤其喜爱读《周礼》、《春秋繁露》等著作。她常以正统的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影响汉明帝和其他妃子。她被尊为皇太后以后,曾自撰《显宗起居注》,开创了“起居注”这一史书体例之先声。
马皇后身为国母,但生活俭朴,为人楷模。她经常身穿粗糙衣服和素色的裙子,受到了众妃的称赞。就在她成为皇太后之后,仍然不忘勤俭节约。与此同时,她对兄弟、外甥也要求很严。一次,她出宫巡行,马家外戚夹道问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奴仆衣饰十分华美。回宫后,她下令停止每年按惯例赏赐给马家外戚的钱财。她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使外戚有所警惧,弃奢从俭。
她反对自己的亲属因为自己的地位得到特殊的提拔和封赐。永平十八年(75),汉明帝病死,由她抚养成人的汉章帝刘炟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章帝一上台就要为马太后的三个兄弟马廖、马防、马光提升职务和封爵。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也以久旱不雨、天神示警为由,支持汉章帝的主张。然而马太后坚决反对,她颁布敕谕给大臣,指出那些要求给马家兄弟封爵者是谄媚自己,而从中得到好处。她劝导汉章帝要遵守汉高祖时所制定的无军功不封侯的规定,牢记西汉政权因为外戚弄权而灭亡的教训,并说,如今灾害连续发生,谷价猛涨,这些问题才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再不要提出你的三位舅舅加官封爵的事了。她要求马氏亲属如果犯法或者随便干预吏治,地方官员一定要向上奏明,不得袒护和隐瞒。她母亲的墓冢修得高了些,立刻命令兄弟削低,不得超过朝廷规定。她主张但凡外戚,有功者奖,有罪者罚,决不徇私情。就在马太后去世前不久,汉章帝背着她将马廖三兄弟一并封侯。马太后知道后感慨地说:这是一件令人唏嘘的事情,我在黄泉之下也要遗恨无穷的。
马皇后身为皇后,本可以坐享荣华富贵,但她却唯谨唯慎,勤于宫务,游玩观赏之类的事,她很少兴趣。但是,她对皇帝勤政、明政一事却非常关心,经常劝谏明帝不要因贪玩而荒废了朝政。如果发现朝政稍有过失,她总要及时提醒明帝注意。如楚王刘英,因图谋不轨被废黜,而后自杀。牵涉此案的人互相诬告,使案子久拖不决。马皇后知道这些情况后,劝谏明帝不要株连他人,应尽快了断此案。明帝采纳了她的建议,拖延了几年的大案得以明断。
建初四年(79),马皇后得了重病,有人要为她祈祷。但她不信巫祝这一套,谢绝了人们的祷祀。
《续列女传》称赞她“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
敢于伸张正义的忠臣 ── 将作大匠马严   
马严(17 ─ 98),字威卿。马余之子、马援侄子。
马严年少时较为孤苦。他喜爱击剑和骑射。他曾从师杨太伯,专心攻读“三坟”“五典”,对“左氏春秋”能熟诵如流。后来他遍读百家之书,广结英贤,因而受到长辈们的器重。当时任郡府督邮的马援经常与他商量一些事情,并把家事委托给他。当马援病死军中、受到诬陷被削去爵位时,他敢于站出来陈情辨白,请求朝廷公正地对待马援。后来,他又上书皇帝,请求将马援的小女儿送入宫中。当马援的女儿立为皇后以后,马严为了避嫌,就迁徙北地(今宁夏境),断绝宾客。永平十五年(72),皇后下敕书让马严移居洛阳,并受到了明帝的召见。明帝让他供职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校定《建武注记》。他经常与宗室近亲、临邑侯刘复等议论政事,深得宠幸。后来他被任命为将军长史,率禁兵屯于河西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护卫南单于。
章帝即位,马严又相继担任了侍御史中丞、五官中郎将、长乐卫尉等职。建初二年(77),在陈留太守任中,他多次反对窦固专权,因而遭到了窦氏的嫉妒。建初四年(79),他曾任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建筑工程。后来遭到窦氏的排挤,不再任职。章帝去世后,窦太后临朝执政,马严退居回家,教育子孙。
马严弟马敦,字孺卿,官至虎贲中郎将。马严有七子:固、伉、歆、鱄、融、留、续。七子当中,五子马融和七子马续最为有名。
命代大儒 ──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   
马融(79 ─ 166),字季长。马严之子,马援的侄孙。
马融小时候就勤于学习,很有才华。后来,他师从著名学者挚恂,认真钻研了各种经籍。挚恂很赏识马融的才华,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108),大将军邓骘听说他的才名后,想把他召为舍人,但马融没有答应,而是客居于凉州武都汉阳这个地方。后来遇到羌人作乱,他才前往应召。永初四年,他被任命为校书郎,进入洛阳宫中藏书的地方──东观典校秘籍图书。元初二年(115),因写了一篇名为《广成颂》的赋讽刺邓骘兄弟不修武备, 违忤了邓太后的旨意,以至于十年不得升调。后来,他的侄子去世,马融才借故自劾而归家。但此举若得邓太后大怒,又把他禁锢起来。邓太后死去,安帝即位,马融才被召任回朝。后来又出为河间王厩长史 。阳嘉二年(133),大将军梁商推荐他为从事中郎,转任武都太守。桓帝时为南郡太守。任中,因违忤大将军梁冀的旨意,被诬陷有贪污受贿之罪,免官流放到朔方。后遇赦还朝,重新任命为议郎,在东观著书立说。不久,因为身体有病而辞官,在家教授生徒,常常有千数人。在教授生徒时,他常坐在高堂上,放下绛红色的纱帐,前面传授学业,后面则由歌女舞妓唱歌跳舞,以培养生徒学习的注意力。
马融善于弹琴,喜爱吹笛子、下围棋。他从来不拘儒者的小节。经学方面,他有很多著作,主要有《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周官注》、《三传异同说》等。文学方面,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有二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马融集》9卷,然而已经散失。明人张溥辑有《马季长集》。他的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成颂》。
马融博学有才,是当时的著名通儒。他著书立说,主要是为经学作训解。因而,马融又是一位古文经学大师,对我国后世经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之所以声名千古,除其著述颇丰,为当世学者所尊重外,还因为他有重视教学、培养名士的功劳。在他的高业弟子中,有马日磾、卢植、郑玄等,后来均成为学界名人。马日磾官至太傅,续补《东观汉纪》;卢植,通古今经学,撰有《尚书章名》等书;郑玄更是一位博学家,他融会古今经说,遍注群经,著述达百余万言,号称郑学,对后世影响极大。因此,马融受到历史的尊重和肯定是当之无愧的。
延熹九年(166),马融于家中去世,年八十八岁。临终时遗嘱死后要薄葬。他的族孙马日磾,献帝时官至太傅。






欢迎光临 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https://zhmsy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