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标题: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玉彪    时间: 2015-3-17 07:13
标题: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url=]编辑[/url][kǒng z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创立儒家学说派更多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开创全新教育理念更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相关词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天下为公



本    名孔丘


别    称孔子尼父孔夫子


字    号仲尼


所处时代春秋末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1]


出生时间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廿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去世时间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主要作品《六经》、《春秋》


主要成就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祖    籍宋国夏邑(今商丘市夏邑县[1]


父    亲叔梁纥


母    亲颜徵在


妻    子亓官氏


尊    称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信    仰儒家思想




目录
1人物生平
贵族出身 圣人降世 早年经历 步入仕途 鲁国内乱 出仕修经 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 回到鲁国 驾鹤西归

2个人思想
道德思想 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 教育思想 美学思想 旅游观念 人生观念
3主要成就
著作 弟子

4轶事典故
义利之辩 孔子学琴 实验欹器 藏书始祖
5个人名言
6历代追谥
7家族世系
8史书记载
9后世评价

10后世纪念
孔子还乡祠 孔庙
11艺术形象
电影 电视剧 舞剧 动画片





1
人物生平编辑
贵族出身明·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里的孔子画像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2]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3]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其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陬邑定居。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4]

圣人降世《孔子圣迹图》之《麒麟玉书》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5]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5]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6]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4]孔子生而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5]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早年经历孔子画像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5]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7]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5]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孔子圣迹图》之《命名荣贶》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8]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7]这一年,齐景公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5]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9]
鲁国内乱汉画像石《孔子问礼》拓片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4][10]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11]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9]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12]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13]
出仕修经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14]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15]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离开鲁国《孔子圣迹图》之《礼隳三都》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4]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5]
周游列国《孔子圣迹图》之《礼见南子》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16]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5]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5]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孔子圣迹图》之《在陈绝粮》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17]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18]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孔子圣迹图》之《杏坛礼乐》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5]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孔子问礼于老子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5]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19][4]

回到鲁国《孔子圣迹图》之《西狩获麟》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了。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20]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这一年,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驾鹤西归《孔子圣迹图》之《梦奠两楹》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是殷商人啊。[21]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4]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22-23]

2
个人思想编辑
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4]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明·王圻《三才图会》之孔子像1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教育思想唐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图》拓片
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

②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⑤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25]
旅游观念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
明·王圻《三才图会》之孔子像2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据史书记载:“孔子曾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观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乐礼。另外,孔子访齐,曾与齐太师交流关于“乐”的见解并达到忘我的境界。《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
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据其特征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人生观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26]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2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6]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26]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26]

3
主要成就编辑
著作
  • 《六经》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 《论语》


古代钞本的《论语》(2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27]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书第十课为《论语十二章》。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将孔子的名言收录到练习7。长春版第10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四则》。语文版初一上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六则》。语文版初三上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十则》。并有些练习册已收录有关于孔子的练习题。
  • 诗歌

《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
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弟子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考诸经籍,有七十多人,兹列如下:
七十八贤弟子
序号
姓、氏名

年龄
籍贯
后世封号
备注
1

少孔子三十岁
复圣,兖国公
2
子骞
少孔子十五岁

费公
3
伯牛

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65代孙冉士朴于雍正6年受封
4
仲弓
少孔子二十九岁

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67代孙冉天琳于雍正6年受封
5
子我

先贤宰予
6
子贡
少孔子三十岁

7
子有
少孔子二十九岁

唐封徐公,宋封彭城公,后改徐公
8
子路
少孔子九岁

先贤仲子
一度封为卫侯,卫侯等。
9
子游
少孔四十岁

10
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岁

11
子张
少孔子四十八岁

12
子舆
少孔子四十六岁
南武城
父曾皙
13
子羽
少孔子三十九岁
武城
14
子贱
少孔子四十九岁

15
子思
少孔子三十六岁

16
子长

娶孔子之女
17
子容

娶孔子侄女
18
季次

19

南武城
曾参之父
20


颜回之父
21
子木
少孔子二十九岁

22
子羔
少孔子三十岁

23
子开
少孔子十一岁

24
子周
《家语》无,有申镣
25
子牛

宋桓魋之弟
26
子迟
少孔子三六岁

27
子胡
少孔子四十三岁

28
子华
少孔子四十二岁

29
巫马期
子旗
少孔子三十岁

30
叔鱼
少孔子二十九岁

31
子柳
少孔子四十六岁

32
子鲁(会)
少孔子五十岁

33
子循
少孔子五十岁
34
子析
少孔子五十岁
35
子石
少孔子五十三岁
名家,著《指(论)
36
子产
37
子之
38
子南
39
子敛
40
子骄
41
子徒

42
漆雕徙父
43
子明
44
子选

45


46
子里

47

48

49


51
公坚定
子中
晋(一作鲁)
52

53
子家
《家语》无此人
54

55
子索
56
子丕

57

58

59
荣旂
子棋
60
子祺
61

62

62
子徒
《家语》作“薛邦”
63
子之
64
子恒
65
子声
66
子车
67
《家语》作“原亢,字籍”
68
乐叹
子声
69

70
子期
71

72

73
子蔑
孟皮之子,孔子之侄
74
子上
75
公西葴
子尚
《家语》作“子尚”
76
仲孙何忌
即孟懿子,孟僖子之子
77
南宫阅
即南宫敬叔,孟懿子之弟。
78
秦丕兹
父亲秦堇父与叔梁纥一起投军
四配
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子思亚圣孟轲孟子

四科十哲
德行:颜回、闵损
言语:宰予、端木赐
政事:冉求、仲由
文学:言偃、卜商

4
轶事典故编辑


义利之辩清人所绘孔子像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学琴《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28]

实验欹器《孔子圣迹图》之《观器论道》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29]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藏书始祖《孔子圣迹图》之《退修诗书》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30]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31]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5
个人名言编辑
孔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论语译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孔子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32]

6
历代追谥编辑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丧三年,庐于墓旁者百余室,因名其地为“孔里”,并各植树一棵。孔子后裔承继其儒学,为名相、博士、大儒。台湾之孔垂长先生,为其79代嫡孙。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褒奖其功劳,“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开皇元年(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乾封元年(西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代相沿不改。
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据《宋史·夏国传》和吴广成《西夏书事》记载)这一封号是给历朝历代最高级别的人的。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33]

7
家族世系编辑
50世祖 华胥氏
49世祖 伏羲(配女娲
48世祖 少典
47世祖 黄帝姬轩辕
46世祖 少昊(又名玄嚣
45世祖 蟜极
44世祖帝喾//
43世祖 (一作
42世祖 昭明
41世祖 相土
40世祖 昌若
39世祖 曹圉
38世祖
37世祖 (又名王亥王恒之兄)
36世祖 上甲微(简称
35世祖 报乙
34世祖 报丙
33世祖 报丁
32世祖 主壬(一作
31世祖 主癸(一作
30世祖 商王成汤(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 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 商王太庚(子辩)
26世祖 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 商王仲丁子庄
24世祖 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 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 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 商王小乙(子敛)
20世祖 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 商王祖甲(子载)
18世祖 商王康丁子嚣
17世祖 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 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 商王帝乙(子羡)
14世祖 微仲(又称宋微仲,本名微子启之弟)
13世祖 宋公稽
12世祖 宋丁公
11世祖 宋前湣公
10世祖 弗父何
9世祖 宋父周(
8世祖 世子胜([34]
7世祖 正考父[34]
6世祖 孔父嘉[34]
5世祖 木金父([34]
4世祖(高祖) 祁父([34]
3世祖(曾祖) 防叔(孔姓族人称他为“孔防叔”)[34]
2世祖(祖父) 伯夏([34]
1世祖(父亲叔梁纥孔姓族人称之为“”)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他首改“子姓”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 孔箕
6世孙 孔穿
7世孙 孔谦(又名孔慎、孔顺)
8世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9世孙 孔忠孔腾之子)
10世孙 孔武(孔忠长子)、孔安国(孔忠次子)
11世孙 孔延年(孔武之子)
12世孙 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
13世孙 孔福(孔霸长子,被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孔捷(孔霸之子)、孔喜(孔霸之子)、孔光(孔霸之子)
14世孙 孔房(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永(孔捷之子)、孔放(孔光之子)
15世孙 孔均(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孙 孔志,褒成侯
17世孙 孔损,褒亭侯
18世孙 孔曜,奉圣亭侯
19世孙 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
20世孙 孔羡(孔赞之子),宗圣侯
21世孙 孔震,奉圣亭侯
22世孙 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孙 孔抚,奉圣亭侯
24世孙 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孙 孔鲜,奉圣亭侯
26世孙 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孙 孔灵珍,崇圣侯
28世孙 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孙 孔渠,崇圣侯
30世孙 孔长孙,恭圣侯
31世孙 孔嗣悊(孔长孙次子、孔英悊之弟),绍圣侯
32世孙 孔德伦,褒圣侯
33世孙 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35世孙 孔萱,文宣公
36世孙 孔齐卿,文宣公
37世孙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孙 孔策,文宣公
39世孙 孔振,文宣公
40世孙 孔昭俭,文宣公
41世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3世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44世孙 孔延世(孔延泽之兄),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5世孙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无子
45世孙 衍圣公孔宗愿(孔延泽之子、孔圣佑从弟
46世孙 衍圣公孔若虚(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宗愿长子)
47世孙 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长子,南宗
48世孙 衍圣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孙 衍圣公 孔拂(孔琥之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拯(孔璠长子)
50世孙 衍圣公孔元用(孔拂长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远(孔搢之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长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孙 衍圣公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之全(孔元用之子)、孔万春(孔文远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孙 衍圣公孔浣(孔之厚之子)、孔治(孔之全之子)、孔浈(孔之固之子)、孔洙(孔万春之子,南宗)
53世孙 衍圣公孔思晦(孔浣之子)、孔思诚(孔治之子)、孔思许(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孙,孔仁玉的第11世孙,南宗)
54世孙 衍圣公孔克坚(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孙,南宗)
55世孙 衍圣公孔希学(孔克坚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孙 衍圣公孔讷(孔希学之子)、孔议(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孙 衍圣公孔公鉴(孔讷之子)、孔公诚(孔议之子,南宗)
58世孙 衍圣公孔彦缙(孔公鉴之子)、孔彦绳(孔公诚之子,南宗)
59世孙 衍圣公孔承庆(孔彦缙之子)、孔承美(孔彦绳之子,南宗)
60世孙 衍圣公孔宏绪(孔承庆长子)、孔宏泰(孔承庆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孙 衍圣公孔闻韶(孔宏绪之子)、孔闻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孙 衍圣公孔贞干(孔闻韶长子)、孔贞宁(孔闻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贞运(孔闻音之子,南宗)
63世孙 衍圣公孔尚贤(孔贞干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无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贞运之子,南宗)
64世孙 衍圣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桢(孔尚乾之子,南宗)
65世孙 衍圣公孔兴燮(孔衍植之子)、孔兴燫(孔衍桢之子,南宗)
66世孙 衍圣公孔毓圻(孔兴燮之子)、孔毓垣(孔兴燫之子,南宗)
67世孙 衍圣公孔传铎(孔毓圻长子)、孔传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孙 衍圣公孔继濩(孔传铎之子)、孔继涛(孔传锦之子,南宗)
69世孙 衍圣公孔广棨(孔继濩之子)、孔广杓(孔继涛之子,南宗)
70世孙 衍圣公孔昭焕(孔广棨之子)、孔昭烜(孔广杓之子,南宗)
71世孙 衍圣公孔宪培(孔昭焕长子,孔宪增之兄,无子)、孔宪坤(孔昭烜之子,南宗)
72世孙 衍圣公孔庆镕(孔宪增之子,过继给孔宪培,1794年袭爵)、孔庆仪(孔宪型之子,孔传锦的第5世孙,南宗)
73世孙 衍圣公孔繁灏孔庆镕之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无子,南宗)
74世孙 衍圣公孔祥珂孔繁灏之子)、孔祥壮、孔祥楷(孔繁英长子,过继给孔繁豪,南宗、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75世孙 衍圣公孔令贻孔祥珂之子,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76世孙 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贻之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孔维益孔维宁;长孙:孔垂长
77世孙 孔维益:孔德成之子,早卒,未袭封
78世孙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孔维益之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袭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孙 孔佑仁:孔垂长之子,2006年元旦,生于台湾
79世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8
史书记载编辑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23]

9
后世评价编辑
孔子所处的东周王朝春秋时代,是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汉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教学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端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35]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36]

10
后世纪念编辑
孔子还乡祠商丘市夏邑县孔子还乡祠
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人,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

公元前680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夏邑祭祖省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圣祠。[37]
孔庙曲阜孔府大成殿
孔子庙即孔庙,是纪念祭祀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汉代以后,各地祭孔活动延续不断,在各地逐渐建成孔庙。其中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庙为本庙,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初建于公元公元前478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为孔庙的本庙。本庙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38],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2月,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南宗孔庙
南宗孔庙大成殿(衢州孔庙)

南宗孔庙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位于浙江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建炎初,北方已被金人占领,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及其叔父孔传决定带一部分族人及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和圣像碑两件宝物南渡,孔子世家宗室南迁衢州之后,无庙奉祀先祖。他们请南宋朝廷,鼎建家庙,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宋理宗拨款建造孔庙。但这座家庙,毁于元兵之后。
留下的这座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孔庙,孔府及后花园,思鲁阁三部分组成。大部分建筑仿照曲阜孔庙,唯思鲁阁为首创,是为告诫孔氏子孙不忘故里。“思鲁阁”是南宗孔氏子孙为表达他们思念山东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设计建造的。

11
艺术形象编辑
电影影视作品中的孔子
1940年版《孔夫子》由唐槐秋主演

1985年版《孔子》由曹见得饰演
2010年版《孔子》由周润发饰演[39]
电视剧1990年版《孔子》由王绘春饰演
孔子春秋》由朱刚日尧饰演
2011年版《孔子》由赵文瑄饰演
智胜鲜师》由曾国城饰演
舞剧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孔子
动画片国产动画片《孔子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古代钞本的《论语》(2张)







孔子精彩图册(7张)







孔子精彩图册(22张)







孔子精彩图册(19张)







孔子精彩图册(1张)







词条图片(26张)









1/2

孔门十哲
德行
颜回 闵子骞 冉耕 冉雍
政事
冉有 仲由
言语
宰予 端木赐
文学
言偃 卜商





孔门七十二贤
闵损 ( 子骞) 冉耕 ( 伯牛) 冉雍 ( 仲弓) 冉求 ( 子有) 仲由 ( 子路)
宰予 ( 子我) 端木赐 ( 子贡) 言偃 ( 子游) 卜商 ( 子夏) 颛孙师 ( 子张)
曾参 ( 子舆) 澹台灭明 ( 子羽) 宓不齐 ( 子贱) 原宪 ( 子思) 公冶长 ( 子长)
南宫括 ( 子容) 公皙哀 ( 季次) 曾蒧 ( 皙) 颜无繇 ( 路) 商瞿 ( 子木)
高柴 ( 子羔) 漆雕开 ( 子开) 公伯缭 ( 子周) 司马耕 ( 子牛) 樊须 ( 子迟)
有若 ( 子有) 公西赤 ( 子华) 巫马施 ( 子旗) 梁鳣 ( 叔鱼) 冉孺 ( 子鲁)
曹恤 ( 子循) 伯虔 ( 子析) 冉季 ( 子产) 公祖句兹 ( 子之) 秦祖 ( 子南)
漆雕哆 ( 子敛) 颜高 ( 子骄) 漆雕徒父 ( 子文) 壤驷赤 ( 子徒) 商泽 ( 子秀)
石作蜀 ( 子明) 任不齐 ( 选) 公良孺 ( 子正) 后处 ( 子里) 秦冉 ( 开)
公夏首 ( 乘) 奚容箴 ( 子皙) 公肩定 ( 子中) 颜祖 ( 襄) 鄡单 ( 子家)
句井疆 ( 子疆) 罕父黑 ( 子索) 秦商 ( 子丕) 申党 ( 周) 颜之仆 ( 叔)
荣旗 ( 子祈) 县成 ( 子祺) 左人郢 ( 行) 燕伋 ( 思) 郑邦 ( 子徒)
秦非 ( 子之) 施之常 ( 子恒) 颜哙 ( 子声) 步叔乘 ( 子车) 原亢籍 ( 籍)
乐欬 ( 子声) 廉絜 ( 庸) 叔仲会 ( 子期) 颜何 ( 冉) 狄黑 ( 皙)
邦巽 ( 子敛) 孔忠 ( 子蔑) 公西舆如 ( 子上)





伦理学(道德哲学)
相关条目
应用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元伦理学 描述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职业道德
概念
自由 自主 权利 良心
价值 道德 责任 关怀
人性 正义 原理 美德
幸福 准则 痛苦 平等
信任 自由意志 共识 自然权利
人权 正义战争 价值论
理论
功利主义 结果主义 义务论伦理学 关怀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
哲学家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孔子 孟子
圣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那 巴鲁赫·斯宾诺莎 大卫·休谟
伊曼努尔·康德 格奥尔格·W·F·黑格尔 亚瑟·叔本华 杰里米·边沁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索伦·奥贝·基尔克果 亨利·西季威克 弗里德里希·尼采
乔治·爱德华·摩尔 约翰·罗尔斯 伯纳德·威廉姆斯 J·L·麦基
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 彼得·辛格 德里克·帕菲特 托马斯·内格尔




四圣
孔子 孟子 曾子 颜回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韩愈
李翱 朱熹 王阳明 刘宗周






参考资料






欢迎光临 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https://zhmsy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