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折叠编辑本段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
余亚飞诗云: “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1]在中国
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
《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
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从明
洪武3年至
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
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
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历史文化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背景折叠明朝洪武、
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
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1341),山东、河北、
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
方国珍在
台州起义,
至正十一年
刘福通在
颖州起义,号称
红巾军,
徐寿辉在
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
郭子兴、
朱元璋在
濠州起义,第二年
张士诚也在
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
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
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
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
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
陕西的
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
苏北、
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
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
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
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
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
黑山、
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
伏羌、
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
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
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
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
汴梁、
鄢陵、
通许、
陈留、
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
东阿、
阳谷、
汶上、
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
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
黄州大水。
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
胶州大水。七月,
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
石首、
潜江、
监利等县及
沔阳府大水。夏秋,
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
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
玉田、
遵化、
平谷四县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
蓟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
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
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
温县大水。七月,河决
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
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
河内、
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
东阿、
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
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秋七月蓟州四县、
卫辉、
汴梁、
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
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
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
孟津、
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
徐州路为
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
户部郎中
刘九皋(《明史食贷志》),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
皖北、
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
真定,
顺德、
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
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
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
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
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
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
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移民考证折叠1、一三七三年。“(
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
凤阳屯田,遣赍人冬衣给之。”(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住彰德、
真定、
临清、
归德、
太康等闲旷之地”。“(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
广平、
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十七十二顷”。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
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
冯胜、
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
东胜、立
十六卫。”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
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
卫辉、广平、大名、东昌、
开封、怀庆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
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1、一四零三年。“(
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2、一四零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
北平”。
13、一四零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一四零六年。“(永乐)四年正月,
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
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一四零七年,“(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16、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
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裕,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
榆林、双营、
西桑园、
泥河、
岔道、新庄、东园、
宝林、早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拔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一四一六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
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
蔚州、
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
广平、
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移民分布折叠根据《
明史》、《
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移民传说折叠明朝初年,发生了“
燕王扫北”战争,两军会战于山东境内,山东的老百姓可遭了殃,山东人民十之八九死于战乱。血染大地,尸骨遍野,无人掩埋。因战乱引发大疫,使已经所剩无几的人又死去大半,战后城市乡村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杂草丛生,一片废墟,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在那腐败的封建社会里,有谁来关心人民疾苦。当时的地方官员,因无法完成上缴国家的税收任务,纷纷上奏朝廷,朝廷准奏,决定从山西河北向山东大移民。
[2]山西河北的人们早已听说山东地带鬼哭狼嚎,红头苍蝇咬着人便死,谁也不愿意到山东来,朝廷为了尽快顺利的施行移民计划,便使用了“诳山计”,故意散布出谎言说:在山西只有洪洞县,在河北只有
枣强县的人不往山东迁移,其他各县的人都往山东迁移,当地老百姓信以为真,为了躲避迁移,纷纷逃往洪洞枣强两县避难,不长时间,洪洞枣强两县人口骤增,朝廷看见时机已到,派重兵把洪洞枣强两县围了个水泄不通,抓捕大批百姓,强行向山东迁移,为了不使迁移途中百姓逃跑,采取了武装押解的办法,像把犯人充军发配一样,因为被押解人员众多,押解士兵不够用,便将几个人用绳子捆住手臂,连成人串,每串由一个士兵押解,被押解的百姓只能扶老携幼,肩挑行李,艰难的缓慢前行。
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员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各路押解大队都是这样,时间长了,便用“
解手”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把“大便”演变为“解大手”,把“小便”演变为“解小手”,沿用至今。
还有两个和手相关的词汇。一是“
背手”,有许多人说,背手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至今大槐树后裔们还有这种习惯,如今背起手来走路,倒也觉得挺舒服。另一个是“
连手”,在洪洞当地和很多地方还把朋友称为“连手”,是因为移民外迁时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的,经过长途跋涉,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一般用这个词来来表示极其亲热的朋友,只有对很好的朋友才会用到。
“思乡鸟”是什么
每年4月,寻根祭祖节开幕,人如潮,花似锦,一派节目气氛,素有商机意识的人们不失时机的纷纷摆摊设点,展示出玲琅满目的地方特产、各样商品。主祭日那天,进入节日高潮,从早到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祭祀仪式,文艺表演,好一番热闹。
[3]黄昏时分,不知道哪位有心人,突然发现了一个奇观:“你们看那是什么?”循声顺着那人的指向望去,只见那树上密密麻麻的趴满了小鸟,交头接耳,如诉如语,那一条树枝桠几乎不堪重负,颤颤巍巍。再看那鸟,状似麻雀,形体略微显亮,更加灵动,更加婉转。
人们不禁纷纷关注,纷纷一路嘛,但谁也不得不惊异而无奈:惊异着,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小鸟齐聚在一起;无奈者,没有人确认这是什么鸟,只是摇头喟叹,不知道是什么鸟。
不仅如此,人们又发现了更加惊异的现象:这些小鸟,每天黄昏纷纷从四面八方飞来,栖息于大槐树景区大大小小树木上,推推搡搡,拥拥挤挤,翻翻飞飞,就是没有丝毫离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时,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
还有更加惊异的,这群可爱的精灵,只有在每年临近四月一日才陆续在这里聚集,清明时节,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此后,便渐次减少,四月十日后,就零落无几了。
当人们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准确答案时,也就自然有了答案。人们是这样解释的:六百年了,我们的移民先祖年年对对享受千千万万孝子贤孙的虔诚祭祀,他们的昭昭英灵早已升天为神。如今,老家的后胄苗裔为了先祖,怎能不通达英灵。于是乎,先祖们相约相邀,携手回到老家,理直气壮,心旷神怡,一起分享这充满亲情而又丰盛无比的祭礼。于是乎,这莫名其妙的精灵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个神秘的名字:“神鸟”。又得到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思乡鸟”。
时至今日,寻根祭祖节年年举办,祭祀的形式、规模、祭品、礼仪等等,几乎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唯只有这准时来、准时去的神鸟,这令人敬畏,诱人遐想的思乡鸟没有变,每年清明时节准时来、准时去。
折槐枝与供神树
在晋、豫、冀、鲁、秦等省民间,不少人都把
槐树视为一种
吉祥树,过去都喜欢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树,并把那些古老的槐树视为“神树”,常常在数上钉有“灵应”“保佑”之类的小牌子,并且用红布包裹树干,若树上有鸟巢,更不许孩子去摸。据说这些传统习惯与明代迁民有关,源自明代迁民时的“折槐枝”的传说。
当初,移民们被困了手,官兵刀枪相逼着上路时,不少人纷纷拽住大槐树,就像拉着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驱赶不开,便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移民启程。无情的刀剑把移民跟大槐树分隔开了,但移民们望着槐树,手抓槐枝仍然不愿扔掉,直至移民们被押解着越走越远,故乡的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们心目中古大槐树的象征。到了移民地后,移民们对家乡的恋情,对亲人的思念,就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了。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移民们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里,精心浇灌、培育,待到生命力顽强的
槐枝,在新土上生根发芽后,移民们眼看着回归无望,渐渐也就安心垦荒耕作,繁衍子孙了。但他们始终把自家院子里的槐树,作为故乡的象征,逢年过节时,不少人还在此树下献上好吃的,烧香焚纸,叩头祭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做法便沿袭成俗,渐渐又将槐树当做先祖的象征,家里有了什么难事或疾病,人们也习惯对着槐树,祈求先祖保佑,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在不少地方沿用着。
“一家庄”的来历
河北省
定县沙河古道上有一个万户人家的大村庄,称为“一家庄”。其缘由还得从明朝迁民谈起。
传说远在五百年前,有一对青年夫妇,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逃荒到此落户。临走之前,这对夫妇请算命先生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说:“天皇皇,地皇皇,平安无事上东方。”(河北、山东一带)当问到在何处落脚时,算命先生又说:“你们一见到鱼上树、牛上房,安家落户保无恙。”算命先生之说,当然不足为信,他们可能看到一些难民大都逃往河南、河北一带,为迎合难民心理才这么说的。至于“平安”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了。饿死冻死的难民在路上何止千千万万。
不管怎样,这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总算侥幸活上来了。来到河北定县沙河一带,此时正好赶上沙河发大水,河水泛滥,沿岸的村庄被洪水冲毁,庄稼淹没,当地人早就投亲靠友搬迁了。这一对青年夫妇被洪水阻于沙河南岸,乞讨度日。洪水下去之后,房屋被洪水淤泥漫的只剩下房顶,大树也只留有树梢。田园变成了沙丘,无主沙滩成了淤泥地,到处是茂密的杂草,只见牧童牵着牛羊来这里放牧,牛跑到屋顶上吃草,就想起逃荒之前算命先生说的话来,心想,“这不是牛上了房吗?”这对年青夫妇拔草的时候又发现一些死猫烂狗晒干的死小鱼一起挂在树梢上。这一对青年夫妇高兴的说:“这不是鱼上树了吗?”从此以后就在此地住下来,但他们一无房二无地,三无生产工具,还是以乞讨度日。除逃饭之外,为了过冬御寒还到荒地割些野草,打些
柴禾,在割草拾柴过程中,看到被淤泥漫过的无主地里有无数横七竖八的裂缝,两口商量道,这样下去也不是长远之计,到了种麦季节,我们既没犁耙也没牲口,就在这泥缝里撒上些麦种不行吗?商量好后,就到附近村庄地主家借贷,租了些麦种,两口见缝就撒麦种。第二年麦子长的又好又壮,获得了迁居后第一个好收成。麦子收割后除了还清借贷之外,夫妻俩节食俭用,精打细算,还购置了些农活逐渐富裕起来。
沙河也向北移了。他们也就在这沙河古道上盖起了房屋定居下来。
过了些年,除了洪洞来的两个男孩外,又生了六个男孩子。带来的大孩名叫大河,老二叫小河,到此地生下的三孩叫大水,四孩叫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按年龄大小顺序就取名五儿、六儿、七儿、八儿。人们给八个孩子编了个顺口溜:“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儿、六儿、七儿、八儿”后来生活越来越富裕,八个孩子都结了婚,而且有了孙子、重孙。据说这一家发展到八十一口才分家,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大,但是“一家庄”的称呼仍然没变。
祭祖大典折叠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之潮与日俱高。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1991年,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4]“寻根祭祖节”,定为每年4月为期10天。主祭日为汉民族传统扫墓节——
清明节。每年清明时节大槐树祭祖园内一时鸟声鼎沸,热闹非凡,洪洞人以为奇观,几乎倾城出动拥入大槐树祭祖园。人们看到在园内二、三代大槐树和其他树木上,鸟儿落满枝头,它们时起时落,交颈偎依,仿佛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诉昔时的离别意,畅谈今日在它处的思乡之情,人们深深为之感动,都说:“移民的子孙要来祭祖,这些鸟儿也具有灵性,代表移民的子子孙孙,也是回老家来看望亲人来了。”这些鸟儿每天傍晚飞来,凌晨时分又向东北方向飞去。它们的形状像
麻雀,但比麻雀略大,颜色是灰黑的,来时鸣音响亮,啾啾欢啼,去时叫声凄凉,哀鸣而去,洪洞人民称它为“思乡鸟”、“
吉祥鸟”,有人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死后所变,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做鸟儿也要飞回故乡,看看家乡变化。这一壮观景象一直到清明节后才全部消失,来自海内外参加祭祖活动的槐乡子孙无不为这一奇观所惊叹,这个奇观自首届以来,每年的祭祖节都会重现,对此奇观洪洞县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在
山西电视台、临汾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播映。
1991年开始,景区先后成功举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共25届,
清明节为主祭日,每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都有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云集于此,表达着对大槐树老家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江泽民、乔石、
李长春、
刘云山、
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
贾平凹、
张玉凤等社会各界知名人世莅临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参观考察,寻根祭祖,
挥毫泼墨,题词留言。
[5]第二十五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于2015年3月29日至4月7在洪洞大槐树景区举行。全面展示“节庆大槐树、休闲大槐树、人文大槐树、景观大槐树、华人大槐树”等“五个大槐树”的独特魅力。
[6]
景区景点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
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
石经幢、千年
槐根、新塑大槐树、广济寺、思
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民俗村等景点。
根雕大门折叠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折叠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
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
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
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碑亭(古大槐树处)折叠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
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
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
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
二、三代大槐树折叠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槐木化石折叠槐木化石是从洪洞西山煤矿挖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面的许多地方已经
炭化,这就形象地说明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所以被称为“槐乡大地”是当之无愧、名不虚传的!
千年槐根折叠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移民浮雕图折叠三组
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
移民情景雕塑折叠通过朝堂决议、大槐树下、讲不完的故事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第一组雕塑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我们叫它朝堂决议。这第二组雕塑就是讲述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第三组讲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
祭祖堂折叠
望乡阁折叠望乡阁位于祭祖堂东侧,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的地方,里面环境清幽,布局朴素,大家可以在这里品一品家乡水,看一看有关大槐树移民的书籍。整个茶室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因为前面我们看到的老茶室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回乡游子的需求了,所以我们开辟了这个茶室,它的作用、意义和原来的茶室都是一样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远千里前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来表达老家人对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亲情。以茶待客是一种尊贵的礼仪,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用家乡的水、家乡的茶接待老乡更有非凡的意义。
献殿折叠“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溯源阁折叠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
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溯源阁取义
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阁整体布局也凸显了溯源移民历史,展示老家文化这一主题。
中华姓氏苑折叠中华姓氏苑主要由
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以及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姓氏
郡望、
堂号、堂联、
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将在这里欣赏到一场
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
移民实证展览馆折叠这里有移民情景泥塑
群雕,这里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这里有许多珍贵的移民
谱牒,在这里展出的每一件实物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都是对移民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和最珍贵的佐证。
广济寺折叠
石经塔折叠石经塔,佛教界称为《楞严幢》。南宋
永安五年(公元1200年),由僧人惠琏
法师主持所建。塔高三丈有余,八角形,分三层,全部青石砌成。塔上刻有佛顶万行首楞神咒的佛经,为洪洞人吕琢书写。楞严经共有10卷,楞严咒是楞严经里的神咒,四百二十七句,共二千六百二十字。内为五会,都是佛教界神的名字,是佛教僧徒每日必念诵的早课。塔的最底层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讲法的一组佛教故事,雕刻得十分精美。
石经幢折叠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
雕刻艺术珍品。
过厅折叠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
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洪崖古洞折叠洪崖古洞建在这里与洪洞可是大有渊源的,因为洪洞这个名字就是取自城南“
洪崖”与城北“
古洞”。“洪崖堑壁”与“古洞连云”这八个大字是由著名书法家
董寿平书写的。“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
民俗村折叠打麦场在这里,最然看不到当时移民先祖们在一起
打麦、碾麦、扬麦、装麦的热闹场景,但却有堆积起来的高大
麦垛,健壮的汉子才能推动的石
碾子,和孩子们在一边玩耍的秋千,以及洪洞本地的特色小吃,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老家风情。民俗村明代四合院内家具十分讲究,是当时有钱人家居的院落。喜庆婚礼院是当时普通人家的院落,有古代婚服可供拍照。民间工匠院是当时中等偏下生活水平人家的院落,建筑之分简朴。文化革命院其格局为篱笆院墙,以文革期间农村家庭生活为背景。纺织编织院结构布局大方舒展,集中展示洪洞农民家庭的织布、编织等特色工艺。农家马车院以民国时期农家马车经营户的生产生活场景为主,极具地方风情。行医人家院展示了洪洞南部地区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瓦房建筑风格。普通农家院陈设简易实用,集中体现五十年代初期洪洞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面貌。
魁星楼折叠民俗村最南面那个塔式造型的建筑就是魁星楼。据《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
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
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所谓“魁星点状元”,就是如此。魁星楼的旁边还设有
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称为“
璇玑”,也叫魁,又因为四颗星排列如“斗”字,也称“
斗魁”。
同源渠折叠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
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思源潭折叠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一代大槐树(仿)折叠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牌坊折叠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楼折叠茶楼采用的是全木质框架结构,总高11米,南北长23.65米,东西宽13米。一层是洪洞特色的农家纯绿色无公害产品,二层是仿明式的茶馆。茶楼不仅仅是一座民间的传统建筑,更是中华文化中以茶待客的老习俗在洪洞的直观体现,可以让您最真切地感受老家人的热情,并了解老家的质朴民风。
茶室折叠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槐香桥折叠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
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
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折叠“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
汾水之弯,槐荫之下,
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
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莲馨桥折叠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
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迁民壁画折叠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
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祭祀广场折叠“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自然环境折叠编辑本段位置折叠
地貌折叠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临汾盆地北端,
平均海拔430米。东部为霍山,;西部为
吕梁山系,山势低缓绵长。
气候折叠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为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
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比较显著,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少雪。
水文折叠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属相对富水区,流经景区的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全长45.8公里;有12条季节性河流,河流全长332公里;多年平均
径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储水量为1.04亿立方米;
泉水126处,
年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其中
霍泉最大,年径流量为1.3亿立方米。
社会价值折叠编辑本段2008年4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被山西省文明委列为“中国
清明节”系列活动的重点项目;
2008年6月,“
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5年3月,在
旅游商报举办的“十个百佳”评选活动中,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荣膺全国“百佳旅游景区”战略合作伙伴。
2007年先后还荣获“全国档案优秀集体”、“省十大旅游景区”、“省十大旅游品牌企业”、“省十大文化品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省级文明管理先进单位”、“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旅游景区”等80多项荣誉。
旅游贴士折叠编辑本段景区门票折叠门票:80元/人。
特惠政策:免费政策:身高<1.3米儿童、70周岁以上老人、现役军官、
记者(凭有效身份证件)、革命伤残军人(凭本人军残证)免票。优惠政策:1.3≤身高≤1.5米儿童、学生、60~70周岁之间老年人、残疾人凭相关有效证件可享门票挂牌价五折。
交通信息折叠自驾游路线:
1、北京、天津(高速)——石家庄——太原——从洪洞县出口下高速——景区;
2、陕西(西安)走高速——
河津、
临汾——从洪洞县出口下高速——景区;
3、山东(济南)走高速——石家庄——太原——从洪洞县出口下高速——景区;
4、内蒙古(呼和浩特)上呼包高速——大同转大运高速——洪洞县出口下高速——景区;
5、河南(郑州)上连霍高速——
三门峡转大运高速——洪洞县出口下高速——景区。
旅游提示折叠景区门票包含:门票为通票,游客可凭门票游览景区内任意景点。
门票当天有效,出园需入园,需再次购票。
为保证取票、入园顺利,预订时请务必填写真实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
实景演出折叠景区节假日全天分时段为广大游客免费上演大型
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情景剧》、《铁锅记》、《
苏三路过大槐树》,互动演出《传统婚庆——迎亲》、《
变脸》、《
魁星点斗》,让大槐树后裔和游客们在了解深厚移民文化的同时,享受到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旅游盛宴。
《大槐树移民情景剧》讲述的是明洪武年间,官府为了达到移民集结的目的,在人员来往密集的
广济寺前大槐树上张贴告示,宣布移民政策,凡平阳府之民,五口之家迁二,六口之家迁三并依次递增。但广济寺方圆三里之内,为驻军之地,在此的民众,可以免迁。于是故土难舍的乡民纷纷前往广济寺周边聚集,却遭到集体举迁的结局。人们被绳索捆绑,官兵押解,方知中了圈套,只有跪拜大槐树,含泪依依惜别。
《铁锅记》讲述的是明
洪武年间,移民到河南、河北等地的四兄妹根据约定,二十年后回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团员,他们有分离的悲伤,有团圆的喜庆,更有再回老家的激动。虽然二十年间个人际遇不同,但他们对老家的依恋,对父母的牵挂却更为强烈,整个剧情跌宕起伏,令人回味。
《苏三路过大槐树》演绎的是明
正德年,苏三洪洞落难,蒙冤监于死牢。索性昔日恋人
王景隆仕进八府巡抚,在太原巡视督查时发现了苏三案卷,命洪洞县起解苏三到省城复查。衙役崇公道起解苏三,路过大槐树的情景。
民俗饭店折叠大槐树民俗饭店是洪洞县城唯一一家挂牌
三星级酒店,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大槐树民俗饭店的建成及运营满足了广大海内外游客来大槐树景区旅游观光时的必备需求。
饭店坐落于大槐树景区正南100米处,内部装修典雅,周围环境清幽广阔,其东西两侧停车场可同时停放300多辆客车。饭店整体装修由著名
古建筑设计师设计,拥有古朴、典雅的民俗特色。饭店主要业务有餐饮、住宿,同时大厅还设有商场、茶吧、休闲区、商务中心及各种配套设施。
餐饮部有特色包间18间,分别以18个移民省市命名,包间内有自动高档餐桌、电视、电话、独立卫生间、微波炉等;同时为满足客人需要,在饭店的一、二层各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宴会厅,可同时容纳近500人就餐。宴会厅内设有点歌台、音响、投影仪,使您在就餐之时娱乐无限,是旅游接待、宴请、大型会议的理想场所。
客房部有
豪华套房、贵宾套房、豪华标间/单间、普通标间/单间、三人间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炕房及龙榻房等105间设备优良、宽敞明亮的客房,房间内电视、电话、电脑及网络服务、24小时热水供应一应俱全。
此外,饭店还配有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可容纳300人的多功能厅、大小会议室,内设高清音响、话筒、舞台、投影仪等设施设备,是举办会议、演艺的理想场所。2015年3月,大槐树民俗饭店荣膺全国“百佳旅游酒店”战略合作伙伴。
旅游纪念折叠编辑本段食品折叠醋糕是采用洪洞本土秘方配制而成的一种保健食品,最大的特点是消食开胃、美容养颜,口味众多,经济实惠,适宜各种人群!
饮品折叠大槐树酒
大槐树酒选用优质高粱、豌豆、大麦以及富含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霍泉之水,传承百年酿酒工艺精心酿造而成。玉堂春酒酒体优雅、色泽清透、甘绵净爽、味香醇厚、秀内慧外、风格绝佳。
工艺品折叠办公三件套
办公三件套由
笔筒、
烟灰缸、苍茶杯三件组成,材质为
青花瓷,由现代工艺精制而成。主题为大槐树寻根思源,烟灰缸为莲花寓意
莲花城。笔筒为根字影壁字体钢劲有力。茶杯为大槐树,寓意饮水思源。
形式浮雕
姓氏浮雕做工精美,采用
槐木板为框架与中间镶嵌的洪洞浮雕工艺相结合,古朴而典雅。旁边刻有姓氏起源、发展,这些资料都申请了
国家发明专利,具有深厚的
姓氏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是姓氏文化的物质再现,是对先祖缅怀,不忘根祖的收藏精品。
这个姓氏图腾瓷盘是景区专门定做的姓氏文化艺术品,中间是姓氏,周边环绕百家姓,意思是说
百家姓以这个姓氏为尊;两侧为龙腾祥云图案,表示祖先庇佑您的家庭和事业蒸蒸日上,在它的下面还有姓氏的来源介绍以及这个姓氏的图腾。在没有文字以前,图腾就代表着姓氏,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和收藏价值。
姓氏家谱
可以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姓氏资料。而且每一本
家谱都是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经过大量时间考证出来的,是众多家谱中的经典之作。家谱中介绍了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历史名人、
郡望堂号和家谱联宗。后面有最正规的
世系表,可以续写自家的家谱,还可以将家族中的子女的婚姻、乔迁之喜等重要的大事进行记录,作为家族的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对于教育子孙、寻根联宗有很重要的意义。
又名五福盘,是景区自主研发的工艺品。上面刻有景区的五大景点,中间为百家姓以及姓氏排行,同时有人生四大需求“福禄寿禧”,保您在大槐树的庇佑下事事顺心又顺意,同时为
限量版纪念品。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姓氏铜像
铜像为人工铸铜,浇铸铜水打磨毛坯等环节。底座有此姓氏始祖的姓名以及介绍。
大槐树绢扇
主要以大槐树移民文化为底蕴,规格为标准的10寸绢扇,便于携带实用性强。
仿木笔筒
本产品采用塑膜工艺制作而成,仿根雕大门设计。底座为实木材质,设有小抽屉一个,适用于办公室及书房桌面摆放,小抽屉可以用来放名片、票据、钢笔等小件办公用品,既实用又美观。
仿木炭雕
外圈以吉祥图案环绕,中间突出根字影壁附以祥云,底座印有“大槐树”三个字,采用雕刻绘画工艺制作。
活性炭雕工艺品具有无耗能、无二次污染、安全长效等优点。它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绚丽外表,是一种集旅游纪念意义与净化空气、装饰空间的功能性环保工艺品,极具收藏与实用价值。
本产品采用塑膜工艺制作而成,圆盘为
树脂仿木材质,圆盘四周塑有吉祥图案,正中间为祥云与根字影壁。彼此相映,与实木底座连接处塑有
竹、
灵芝及
铜钱,象征先祖赐福,步步高升、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浮雕笔筒
笔筒主身为
浮雕,重现大槐树移民情景。底座与主身内置转轴,转动起来更加立体生动,活灵活现。外形厚重大方,简洁明亮。体现着洪洞悠久的历史文化,将大槐树下“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移民文化淋淋尽致的体现了出来,更是办公用具里必不可少的精品。
家训卷轴
主要以家族文化为主,是家族具有唯一性的教育子孙后代的治家传世格言,为警示后人。
绒沙金摆件
树主干由绒沙金一体成型,树干中心为“古槐庇佑”四周枝桠为“招财进宝”寓意大槐树移民先祖保佑,荫庇群生、财源广进,是不可多得精品。
老鹳窝烟灰缸
本产品采用塑膜工艺制作而成,仿根雕设计。下方刻有“大槐树老鹳窝”字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实用性强。适用于办公室及书房桌面摆放。
迁民图剪纸
剪纸是一种特殊精湛的手工艺技能,是完全无法复制的个性化创作作品。作为大槐树移民图的表现裁体,再现当年移民的风情。图中共设计二百七十一个人物,十三个场景,人物表情惟妙惟肖百般体态尽在图中。剪纸图案总长度13米,已申请专利,限量制作1000套,极具审美情趣和收藏价值。
姓氏大扇
此类商品只有前100位姓氏,扇子采用头青竹子为扇骨,高档布纹纸为扇面,主要内容有姓氏起源、姓氏排行、姓氏
图腾、分布以及历代名人等。可以悬挂在客厅、书房以及办公室,具有良好的装饰点缀效果。
此画可以在一幅书画作品中有两幅重叠绘制作的作品,同时又是两幅各自独立的作品,在不同条件下,展现出两幅各自不同的韵味,白天是书画家创作的叶落归根,夜晚成为一幅熠熠生辉的画面,闪现出
观音菩萨。
白天所欣赏的叶落归根形象的用绿叶来代表广大移民后裔,在归与根的同时叶子从绿变黄形象的体现出那种思念以及经过千难万苦而归的喜悦。晚上所欣赏的叶落归根用观音画像来呈现,深层意思是移民后裔一直受观音菩萨的眷顾,光环在图的绿叶处,代表是移民后裔的希望、梦想,观音所立足之地位于树的根部,代表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生活,无论身在何处,又漂泊到何方,我们最终要寻找那我们生命回归的家园,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根。它比传统的书画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是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这样,白天可欣赏中国书画博大精深的艺术神韵,使我们联想到无论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无论命运使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与不幸,我们都会像树叶一样。夜晚神仙招富纳贵,保佑平安。此画在全国各地和马来西亚、新加坡、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得到收藏爱好者的喜爱,既神奇又独特,赞不绝口。它比传统的书画作品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是馈赠中外宾朋最理想,最经济的礼品,对信奉宗教的人士,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美“禅画”。
文学记述折叠编辑本段书籍作品折叠集三十年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之大成,集资料、考证、记述为一体。它告诉移民后裔:中国有个洪洞县,洪洞有棵大槐树。明代洪武、永乐50年间,洪洞大槐树大移民18次,移民分布18省600余县,移民始祖姓氏1230个,有汉、蒙、回、满四大民族参与,人口逾百万,时至今日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后裔。内容尚有
解手、
背手、脚
趾甲复形的来历以及姓氏源流、民间传说等。洪洞大槐树是亿万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发掘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祖国和平统一的需要。
《洪洞县志》
洪洞县志2005版一套为上、下部、民国版、电子版四本,上、下部共1813页、民国版778页,主要介绍了洪洞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大槐树移民、文物旅游、民间文学、民情风俗等等。
《洪洞人文大字典》
主要介绍了洪洞县概况、名胜古迹、村名来历、人物、民俗、传说、歌谣、谚语、宗教、旅游、教育、卫生、摄影、武术、石刻、艺文等16部分。
《中华姓氏渊源》
本书经过资深的历史学家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编撰而成,分为上、中、下三册,是现今最科学、最全面、最具历史依据的姓氏研究书籍。书中介绍了现今中国已知各个姓氏的溯源、
始祖图像、
宗族特征、历代名人、家训家谱、历朝历代迁徙状况以及当代姓氏分布等。此书溯根求源,让您的寻根之路更加真切直观。本书做工精良,包装精美,不单单是一件精美的优质工艺品,更是一本具有考证意义和收藏价值的传世经典。
此书三本一套,分为上、中、下三本,主要讲述了移民大迁徙的历史背景(元朝、明朝、前清、晚清、民国)、移民前后的宗族、移民记载及分布(大槐树迁民在河南、河北等十八个省的移民过程、分布、家乘碑刻等)、洪洞风物及移民的传说(迁民遗址修建记、苏三与大槐树、“解手”与“背手”的来历等200起)等。
诗画作品折叠古槐颂(湖南)朱兆麟
游子吟
洪洞古槐天下奇,繁柯密叶逞雄姿。
绿云盖地张翠幕,黛色参天展蛾眉。
槐生故国千龄外,秦耶汉耶忘年代。
顺行其德地中升,君子积小以成大。
十围躯干励冰霜,万千根系分厥派。
浩然正气塞苍冥,不以三公易其介。
杨逸明书咏洪洞大槐树
叶落归根培蕴厚,根组文化流传久。
怀乡念祖寄深情,炎黄华胄同翘首。
木有本兮水有源,群生受命在于天。
赤子于槐敢不敬,一腔碧血荐轩辕。
神州此日春意遒,江山有待复金瓯。
浩荡春恩不私物,槐阴远覆日南州。
九日归洪洞县寄大槐树(辽宁)徐长鸿
一天摇落翠云收,萧瑟长街满目秋。
信是西风吹不尽,年年乡思系枝头。
踏莎行·洪洞古槐(河北)杨路平
啼笑萦心,兴亡入目,仙翁化此苍苍树。
沧桑见惯是麻姑,纷纭世事何曾顾?
万里缘牵,千秋情注,神州高筑通霄路。
欧风美雨纵宜人,漫天叶聚根盘处。
音乐作品折叠《大槐树》是由
屈塬作词,
张千一作曲,
谭晶演唱的一首以怀念思乡曲,出自2010年谭晶发布的个人专辑《祖国万岁·作品全集》中。
相关作品:《心中的大槐树》
王诗沂演唱,《大槐树之歌》
毛国臣演唱,《大槐树童谣》、《大槐树的故事》、《老家在心中》
李明安演唱。
影视作品折叠故事讲述明朝
洪武移民是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包含汉、蒙、回三大民族。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对促进我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本剧是以林屹的命运为主线,展现其办理、安置移民的艰难曲折,和其在家族矛盾、爱情中复杂的情感历程;同时,也展现了移民王成祖、大喜一家、富全一家,及林峙、
林峻等人的移民历程和生活变迁;全景式地展现了上至朝廷高官,下至
黎民百姓,在洪武年间的这次大移民。全剧有极强的悬念性和故事性,冲突激烈,集集有悬念,集集有高潮,人物性格鲜明,场面宏大,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且好看的历史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