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汉马氏的谱牒文化 ——“第四次江汉马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报告 马德芳

[复制链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32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2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13:33: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马玉彪 于 2015-6-28 13:55 编辑

江汉马氏的谱牒文化
江汉马氏的谱牒文化


——“第四次江汉马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报告
马德芳
谱牒文化,是以宗族的谱牒为载体承载的宗族文化,以及在宗族谱牒的编纂、修续、应用、保管、传承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积淀。既包括谱牒所记述的家族的源流、文化、礼制、人物、事件、宗派、世系等内容,还包括谱牒机构的组建原则、人员选择、修续过程、时间间隔、资料搜集、内容筛选、入谱原则、体例格式、结构原则、内容要求、发放对象、頒谱仪式、保管要求、阅读对象、请谱读谱仪式、宗亲对谱牒的态度和谱牒对宗族的影响与作用等等。
江汉马氏先祖有延续千年续修扶风世牒的传世遗迹,有珍视祖传家谱,传承谱牒文化,前赴后继保护谱牒文物的光荣传统。江汉马氏迁楚后,有七百年乃至上溯更远的厚重文化积淀,英杰人物群星璀灿,祖德宗功泽被后世,文化传统厚重深邃。江汉谱牒既承载着厚重辉煌的宗族历史,也续写着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江汉马氏家族的生生不息,则使传承与弘扬谱牒文化成为江汉马氏宗族文化永恒的主题。“传承与弘扬谱牒文化”就是我们这次文化研讨会的主题和内容。
一、江汉马氏远祖弘扬谱牒文化的传统
江汉马氏远祖自奢公锡封马服君居邯郸,兴公徙咸阳,通公徙扶风茂陵成欢里,燧公居汝州郏城临汝乡石台里,翱公迁许州鄢陵,元勋公家於蕲之黄梅西乡,朗公家饶州,饶公居乐邑下阳里南岸之才四店,兴尚公迁丰城,英公徙南昌府南昌县洗马池,至洪二公兄弟数人出南昌,落籍江汉,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至元中,一千六百余年,五十余世。
隋唐五代以前,谱牒以官修为主,是记录豪门士族的世系源流、血缘亲疏、门第高下的簿籍,也是用来区别人们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的依据。一家士族几代以至十几代的发展、繁衍情况及履历宦绩,都在谱牒上记载下来,所以这些家族对自己从始祖以下的历代祖先,叫什么名字,任什么官职,都了如指掌。家族内部支派分析的发展脉络,清清楚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也十分明确。马氏为扶风望族,由汉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长盛不衰,那么,作为历代世家大族的马氏扶风世牒,自然是朝朝有修,世世有载。可惜时湮代远,流失的岁月淹没了历史的文献资料,当时的谱牒,哪怕是谱牒中的只言片语,存世者已经十分罕见。所幸江汉马氏存世老谱,传载有大梁武帝普通二年菊月的《马氏锡姓实录》一篇,虽有缺失,但为江汉马氏谱牒留下了南北朝时乃至隋唐五代以上官修谱牒时期扶风马氏谱牒文献的些许印记。
到五代官修谱牒衰绝之后,北宋时期,情况就完全变了,随着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盛行。政府不再开设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为了继承修谱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积极参与修谱活动。根据江汉马氏存世老谱的记载,宋元时期,江汉马氏的江西先祖至少在宋太宗端拱六年(公元988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宋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有过修续《扶风世牒》的活动,并且江汉先祖遇公、可登公、必谨公、蒿公等曾先后主持或参与过修续《扶风世牒》的活动。这些活动以谱牒形式将马氏优秀文化记录下来,并代代传承。宋度宗咸淳七年,蒿公主持南昌马氏续修《扶风世牒》时,中华民族旷世忠烈文天祥所作之《文信国公赠蒿公序》,对马氏家族及蒿公致力传承谱牒文化的行为,曾给予以高度赞扬。
二、江汉马氏世世代代对谱牒文化的虔诚情愫
江汉马氏是由南昌马氏漂泊而来,在江汉大地迁徙传播,开枝散叶。但叶落总要归根,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失去了家谱,也等于失去了根,寻根问祖,首先要寻的就是家谱。
江汉马氏各支先祖在元朝南坡之变时匆匆辞别南昌,大多没携家谱,或有携谱者,经颠簸离乱,兵灾水火,鼠喫虫蠧,已荡然无存。而辗转定居江汉后,续修家谱,已成当务之急。或有急切者以本支上溯而立新谱,但却失去了根基。而欲寻根溯源者,则千里迢迢回原籍请谱。
江汉马氏伏波堂西房九世祖大宾公即是千里迢迢回南昌寻根请谱的第一人。其请谱之艰辛,另文有叙。
但大宾公请来之《扶风世牒》,为安陆府郡伯马某借去未还,大宾公卧薪尝胆,历尽心血,请来之传家至宝,竟泥牛入海,永无踪跡。但此谱在伏波堂宗支第一次修谱后,已存有墨本,其谱序后为江汉各支广为传抄,故《扶风世牒》所载之原序,亦可散见于江汉各支老谱之中,这为江汉马氏各支寻根问祖和传承谱牒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谱牒遗产和历史资料。
江汉马氏有失谱之痛,请谱之难,才有对祖传家谱的百倍珍视,对谱牒文化的万分虔诚。怀着一颗对历代先祖感恩的心,江汉马氏对续修家谱有着特别的热情,并形成了即使不以宗支为单位,也以五服之内家族为单位,五年一添修、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定制,乃至分房分户,随时补修,待分支或宗支合修宗谱时,则各自可拿出自修家谱,同心协力,汇成宗谱。江汉马氏在传承弘扬谱牒文化的过程中,对谱牒的发放保管对象与頒谱仪式、家谱的存放、翻晒、阅读、借用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形成了一套庄严而又虔诚的谱牒文化仪礼定制。
危难之际,是最能体现江汉马氏宗亲对谱牒文化的情感的。对存世谱牒的危害,1949年以前,主要是迁徙之失,虫鼠水火之害,存谱护谱,多不危及家身性命,亦有奋不顾身,不惜重金保护家谱的事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是谱牒文化传播的空白期,也是存世谱牒最严重的灾难期。那些被认为代表着“族权”的谱牒,成了从事宗族活动的“土豪”和“封建余孽”的罪证。恰恰就是江汉马氏中的这些“土豪”、“封建余孽”,也包括许普普通通的宗亲,他们在灾难临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转移和保存族谱。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为保存江汉马氏谱牒文化资料而前赴后继、不屈奋斗、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出现了许多宗贤暗中为族事而冒死奔波的的生动事迹。各宗支已将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将有另文详叙。我们在今后续谱时,对这些人和事,还要大书特书,世代铭记,永远学习。
三、江汉马氏迁楚至民国年间广泛开展的修续宗谱活动
江汉伏波堂宗支在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大宾公从南昌老家请来《扶风世牒》后,即于当年主持伏波堂首次修谱,并订二十字的谱派:“大伯前立则,可以达上天,一世之作育,万载绍宗传。”波堂宗支二次修谱则在大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则相公倡导而成,并增订了:“光明必正直,孝友发祯祥,诚心修德厚,先泽恒永长”二十代字派。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 ,有荣九、申甫、立丞、东翘等公,以及族中头人,同在麻洋祖祠集中,伏波堂宗支三修宗谱,当时草册已成,正拟刊印,不料国民革命军北伐,军阀混战,烽火连年,民不聊生,我地亦被川军骚扰,成牒之事,因而中置。其后,时代变迁,政治动乱,文革浩劫,使我堂族谱,无论成册、草册,均荡然无存。然先人所立之宗派,依然朗朗于族人口耳之间,植根于宗亲心灵之上。
江汉伏波堂宗支大成公分支,在明朝后期迁到沔北下新洲阳六里之团湖垸(今汉川脉旺马集村)后,于乾隆四年(1739年)由东村公主持,嘉庆七年(1802年)由随山主持、道光九年(1830年) 由明源主持、光绪二十年(1894年)鸣谦公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与川阳天五支联宗合修,共五次修续支谱。
江汉伏波堂宗支大贵公分支在明朝后期迁到沔北阳九里之柱内垸(今仙桃长埫口马滩村)后,于清光绪三十年由天锡公主持首修支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一元公主持二修支谱
伏波堂宗析出各支,于此期间也多有修谱,此类资料正在收集中。
江汉马氏联二洪宗支,修谱最早的,当属重四支如松公庆余堂分支,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由南园公主持首修支谱,明崇祯四年(1631年)由孟岳公主持二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开文公主持三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文相公主持四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继常公主持五修,清光绪十四年(1868年)由仙洲公主持六修,民国乙卯年(1939年)由德钦公主持七修,共七次修续支谱。
联二洪宗支宗一公分支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民国十年(1921年)共三次修谱。
联二洪宗支宗二公分支在乾隆年间即倡修宗谱,于道光五年(1825年)、咸丰元年(1851年)、光绪六年(1880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共四次修谱,民国年间又有支系两次单独修谱。
联二洪宗支宗四公分支于嘉庆元年、道光十二年、同治十一年、民国十二年共四次修谱。
联二洪宗支宗宗五公分支于嘉庆二十二年、咸丰十一年、光绪三年、光绪十九年、民国十一年共五修宗谱。
江汉马氏沔阳“绛帐堂”宗支,分别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和民国十五年(1926年)先后由廷极、新庵、君弼、衡中、经曙、立炳、秀峰等先贤主持,共六次修谱。
江汉马氏“铜柱堂”宗支,分别于嘉庆癸酉年(1813年)、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国六年(1917 年)先后由承和、兆阶、嗣伦、定信、定华、定海等先贤主持,共四修宗谱。
江汉马氏贵公“绛帐堂”宗支,先后于明朝末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咸丰四年(1854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共五修宗谱。其克清克昭分支,于民国六年(1917 年)有另修宗谱。
贵公“绛帐堂”宗支壶瓶套分支三份坮祠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咸丰九年(1859年)、民国三年(1914年)共五修宗谱。壶瓶套分支章华港祠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六年(1917 年)两次修谱,后两祠合一。
潜、监、江联合宗支,其六大房联合前,先各有支谱,后多失散。民国四年(1915年)六大房合修宗谱,统一字派,没有付印,仅存墨谱,各执一套。
川、阳、天联合宗支除大成公支前文已叙外,文广公支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咸丰四年(1854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修宗谱。其他三支也有修谱。



四、江汉马氏已登记在存的民国以上老谱
根据江汉马氏宗亲总会近几年探寻查访,江汉马氏部分已登记在册的民国以上老谱分列如下:
江汉伏波堂宗支大成公分支有由汉川脉旺马集马贵成宗长保存的道光九年三修老谱、光绪二十年四修老谱和民国三十六年五修老谱各一套。
江汉伏波堂宗支大贵公分支仙桃长埫口马滩村保存有光绪三十年由天锡公主持首修支谱一套。
联二洪宗支重四公如松分支有在仙桃郭河大发法村庆余堂马文富宗长处保存的道光十五年残卷,及同治、光绪两套百年以上老谱。嘉鱼、赤壁等地也有同类谱收藏。
联二洪宗支宗二公分支在湖南临湘临湘市忠防镇刘阳村曹畈组马志龙宗长保存有道光乙酉年利文郁斋公篡修、咸丰辛亥年如龙公、名书公篡修、民国戊辰年育先公主修的马氏宗谱各一套。
联二洪宗支宗四公分支在监利县北口存有民国十二年老谱一套。
联二洪宗支宗五公分支在洪湖、岳阳等地保存有咸丰十一年、光绪三年、光绪十九年、民国十一年所修的四代老谱,而且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江西《扶风世牒》的许多原序,是江汉谱牒中的宝贵遗产。
沔阳“绛帐堂”宗支在排湖马脑保存有光绪十四年(1888年)谱首卷一册,残卷7册,民国十五年(1926年)老谱一套。
沔阳“铜柱堂”宗支在黄石大冶和仙桃马套分别保存有民国六年(1917年)老谱各一套。
贵公宗支克谦分支在江陵沙岗保存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老谱一套。
贵公宗支克清克昭分支在潜江渔洋马家湾8组凌云支保存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民国六年(1917年)老谱各一套。
贵公宗支壶瓶套分支三份坮马先华宗亲保存有一套三份坮祠民国三年(1914年)谱,章华港马少龙宗亲和监利县马开平宗亲各保存有一套章华港祠民国六年(1917年)谱。
潜、监、江联合宗支民国四年(1915年)合宗墨谱,监利马在学保存有一套。
川、阳、天联合宗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五支联宗合谱,此谱各支均有保存。


五、改革开放后江汉马氏各宗支修续宗谱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使弘扬谱牒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又下发“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在此期间,各地出现了修续家谱热和研究家谱热。
江汉“伏波堂”宗支一九八九年由一烈、世江等一百余宗亲组成的庞大续修宗谱工作班子,由之超、育坤、志强诸公连续苦战,编修一年,并经世扬公正误补充,完成了共二十八卷的江汉马氏伏波堂宗谱。
伏波堂析出分支汉川大成公分支于1991年与川、阳、天联合宗支以共用文谱,各修丁谱的合修方式,完成六修支谱,2012年又进行了七修支谱。仙桃大贵公分支于1993年进行了三修支谱。
伏波堂沔西志瑜公分支、潜江蚌湖仲才公分支、天门金家场分支、沔阳胡场俊公支等也在此期间续修了支谱。
联二洪宗支一九八八年由族中祖金、森祖、贤发、天波、昆忠、元勋、坤发、乾华、传贸、仁金、祖全、国强等一批有识之士,跑洪湖、沔阳、监利、临湘及嘉鱼、崇阳等地,走南串北,上下求索,于监利北口,联络重四、蘆升后裔,集合章仲、秀仲、明仲及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宗五子孙,查清渊源,理顺脉络,统一世系,联宗合谱。后因种种原因,仅只联宗,未能合谱,但参修志士,不畏艰辛,四处奔波,搜集资料,考证世系,为后人合修家乘奠定了坚实的血缘基础,成果斐然,功不可没。各宗支在此基础上各自编辑了本支的八八年支谱。
“绛帐堂”宗支与“铜柱堂”宗支分别于一九八八年各自续修了宗谱,分别为七修和五修。两支谱牒付印时,在同一印刷厂相遇而决定联宗,并于当年十月签署了联宗文字,确定了联宗字派。2000年两支确定合修宗谱,并决定谱改志。后因种种原因,合宗未果,各支分别修志。“绛帐堂”宗支于当年完成八修宗谱,“铜柱堂”于2003年完成六修宗谱。
贵公宗支江陵分支于2005年六修宗谱,贵公宗支壶瓶套分支三份坮祠与章华港祠于1996年合族统派,排列房序后,完成合修支谱。贵公宗支潜江沙窝垸、马店、熊马岭一贤公分支于1995年由名魁公牵头合修宗谱。
江、潜、监六大房联合宗支于1992年续修联合宗谱。川、阳、天联合宗支1991年以共用文谱,各修丁谱的方式完成五支联宗合派,合修宗谱。
本阶段江汉马氏各支续修宗谱的活动,是经过文革浩劫后谱牒资料极端匮乏的情况下进行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一是恢复与健全了各地的宗亲基层组织,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极大提高了广大宗亲的宗族认同感;二是抢救性地挖掘、修复、整理与保存了一批存世老谱与谱史谱料;三是理清了各支的世系,明确了源头;四是广泛地传播、宣传与普及了谱牒文化;五是为江汉马氏宗亲总会的建立与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江汉马氏统谱的过程中发展与弘扬谱牒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寻根问祖和续修宗谱活动,将江汉马氏各支的源头引向了江西,引向了南昌。原来江汉马氏各支七百年前都是南昌马氏,且有许多小支还是到江汉以后离散的兄弟,这就有了江汉马氏宗亲总会的成立、前三次江汉马氏文化研讨会的召开,以及“诵经典、建祠堂、修宗谱、兴善事”系列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的开展又使江汉马氏的源流脉络更为清晰,江汉马氏各支的团结与融合更加紧密,江汉马氏的整体实力日益壮大。江汉马氏的发展与壮大,正是广泛传播与弘扬谱牒文化的结果。这一发展趋势再次证明了文丞相所言:“而马氏之昌,夫非自累世尊祖敬宗之心积厚流光以至是欤?”
江汉马氏各支的团结与融合,发展与壮大,使广大宗亲要求纂修江汉马氏统谱的呼声也日渐强烈。为了上溯祖宗、以敦本源,下联支派、以笃情谊,江汉马氏从搜寻各宗支、分支保存下来的老谱着手,对逐步搜寻到的十多套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老谱进行整理、比对、研究、分析,结合对正史、典籍、方志和多种家族文献、典籍、档案、口耳相传的资料的研究分析,不仅找到了江汉马氏各支共同的历史渊源和分布流向,破解了许多几百年的历史疑团,发掘出了丰富的家族历史文化宝藏,而且找到了江汉马氏统修宗谱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基础、宗支血缘基础与谱史谱料基础。第一次和第二次江汉马氏文化研讨会为统修宗谱勾画出了大致的轮廓。经过全族讨论,在第三次江汉马氏文化研讨会上一致决定:抓住时代大好机遇,将各宗支开展的“修宗谱”活动,提升为修好《江汉马氏统谱》。
这次统谱,既是江汉马氏各宗支合修统谱,又是各宗支、分支续修宗谱。根据“先搭骨架,后立枝叶,典型引路,分步推进”的原则,以“统修文谱,分修丁谱”的基本构思,总会统一组织,宗支牵头修谱,总会分类指导,宗支具体操作。总会拿出了《江汉马氏统谱工作方案》和《江汉马氏统谱编写规范与标准》,发布了统一的序位编码、篇章目录、整体结构、内容框架、语言标准、表格样式、版式要求、装潢图样等具体规格标准;各宗支按《方案》和《标准》搭建班子、组织人力、搜集采访、汇总资料、编辑校对、出版印刷,并根据宗支实际情况,对本支范围内的内容与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与充实。在编修过程中,总会和各宗支都吸纳一批德高望重的长者、精通文史知识的专家和热心族事乐善好施的企业家来共襄盛举。总会根据各宗支进展情况随时进行分类指导,提供后续服务。
目前已有联二洪宗四公分支、赤壁分支、宗二公分支、宗五公分支、贵公壶瓶套分支、沔阳铜柱堂宗支完成了支谱和宗谱的编印并举行了颁谱典礼,其他各宗支的支谱也在紧张编修或筹备中。联二洪宗支宗四公分支宗谱编纂委员会按《江汉马氏统谱编写规范与标准》第一个编修完成的《江汉马氏统谱联二洪宗谱宗四公支谱》,已在第三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上获“优秀谱牒奖”。江汉马氏宗亲总会还将已出版的部分支谱分别赠送给“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和“湖北省图书馆”以便永久保存。待各宗支支谱基本完成后,总会将按《江汉马氏统谱编写规范与标准》汇总各支谱电子版,并为个别工作迟缓的支系和暂不能入谱的支系留下支谱接口后,编撰总首卷,形成完整版《江汉马氏统谱》。
七、弘扬谱牒文化任重而道远
江汉马氏全族为发展与弘扬谱牒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谱牒文化博大精深,江汉谱牒文化的资源又十分丰富,以前的工作,只是为弘扬谱牒文化积累了资料,打开了局面。弘扬谱牒文化,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一是修好各支支谱只是统谱工作只第一步,而且各支支谱的编修进度还很不平衡,要走完第一步尚需时日,完成统谱必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谱牒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与每一个宗亲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是联系广大宗亲最坚实的纽带。但尚有相当多的宗亲对谱牒文化不甚了解,甚至态度麻木。因此宣传与普及谱牒文化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三是谱牒文化还有许多资料文物湮没在民间,埋藏在地下,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查找、寻访、挖掘与抢救性地保护。
四是谱牒文化内涵博大而深邃,江汉谱牒中还有许多没有破解的历史谜团,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需要我们去研究与挖掘。有些谱史和历史事件,宗支间还有分歧的,更需要开展讨论与研究,以便统一观点。
五是青年一代职业居所的漂泊不定,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已成了谱牒文化即将遭遇或已经遭遇到的真正壁垒。当前,谱牒的收藏者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近年来损毁的较多。要使谱牒文化健康地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加大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与教育。
总之,清平盛世修史志,国泰民安续家谱,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与弘扬谱牒文化的过程,对谱牒形式进行改革创新,让谱牒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江汉马氏要把续家谱与搜集、抢救、恢复、整理、保护、研究各宗支的历史典籍、档案文献、文物古迹和历代宗贤名人事迹资料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谱牒资料来撰写论文、评论、传记,发布历史资料,宣传祖德宗功,使研究、宣传与弘扬谱牒文化的活动与加强马氏文化信息建设,促进各支系间文化信息交流,激励广大宗亲弘扬祖德,愤发图强,发家致富,让践行和弘扬谱牒文化在提高宗亲整体素质,提高宗亲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江汉马氏的繁荣昌盛开创更加美好的前景。







  • [url=]赞(2)[/url]
  • [url=]评论[/url]
  • [url=]转载[/url]
  • [url=]分享[/url]
  • [url=]复制地址[/url]
  • [url=]收藏夹按钮收藏[/url]
  • [url=]更多[/url]




QQ图片20150628134327.jpg (162.14 KB, 下载次数: 1046)

QQ图片20150628134327.jpg

QQ图片20150628134342.jpg (413.34 KB, 下载次数: 1069)

QQ图片20150628134342.jpg

QQ图片20150628134353.jpg (153.29 KB, 下载次数: 1056)

QQ图片2015062813435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32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20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13:34:01 | 只看该作者
慎终追远 力尽绵薄
慎终追远  力尽绵薄
——“第四次江汉马氏文化研讨会”交流材料
马之杏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后人之于宗祖,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其意义之深远,孰与伦比!余少年求学在外,长而舌耕糊口,且人微位卑,族中诸事,敢予闻乎?中年后,移帐岳中,勤谨教学,归省日稀。偏居一隅,列祖列宗之渊源,知之甚浅;族中贤达之劳苦,仅止耳闻。退休后,颇有闲裕,搜看网络,始知有"江汉马氏宗亲总会及联二洪合五宗等宗亲事务理事会"之设,大受鼓舞。更有族弟荣华《本支百世》见赠,亦受启发。更有感于每逢会事返村,族里少年,相逢不识,笑问客曷;彼等谈及祖上,如同白纸;书奉袱钱,不知名讳。每至此时,余深感羞愧,枉费四宝,有亏子孙甚矣,有负祖宗更甚矣!感痛之余,约堂兄冬发,侄楚桥,决心编一房谱,以应后昆急需。余等三人议曰:远上列祖,自有宗谱记载,余等无能增益,惟近代祖先事略,尚有所知,亟需抢救;族中孙玄,亦应登统。拟上起“上”字辈,下讫新生儿,按房登统,逐序排列,戏名曰“房谱”。房谱者,乃十七世祖上智公后裔之名讳册也。余窃意,此举虽属囿微,然其义也远。慎终者,谨慎地履行孝的责任,慎重地检讨孝的行为;追远者,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见贤思齐,效法先祖。正如荣华公所言:“尊祖敬宗,睦族亲亲,追思前贤,光大门风。”(《本支百代》序) ,于国于家,功莫大焉!再者,广袤江汉,分支房,何止百千,倘使每支每房,如法炮制,支支有谱,房房具册,详录细注,自下而上,蔚然成风,造精制准每一个零件,组装整部机器如总谱者岂不省事乎?更有甚者,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多元,或求学异地,或宦游远乡,或迁居外省,或远嫁他方, 南北深广,欧美重洋,无处不有我伏波后裔。今天是一家骨肉, 转眼成游子飘郎。近两代还晓祖籍故里,三五代后便罔知宗根家邦。有此一册在子,即使传诸百世,何异藤蔓有根,罟目提纲?昔日大宾公江西之尴尬,谅必不再矣!幸有冬发兄、楚桥侄热心襄理,精神可嘉!诚心所祈,冀有一二,愿偿矣!



编者按:

此文是之杏宗长为他编纂的房系谱《江汉马氏伏波堂门房朱傅马湾上智公世系支谱》所写的序。此序谈了他编修小微支谱的因由、做法及意义,实际是一篇号召全族宗亲参与编修小微支谱,为分支修支谱、宗支修宗谱、全族修统谱夯实基础,造精制准每一个零件的倡议书。之杏宗长此举,精神可嘉,做法可行,意义深远,堪为全族表率,望全族认真学习,深入推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11-24 21:11 , Processed in 0.0782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