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马氏研究

 找回密码
 欢迎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代词人苏东坡 马荣华

[复制链接]

1020

主题

1183

帖子

531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1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4:0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代词人苏东坡
一代词人苏东坡 马荣华


马荣华
刘会长倡议创办长青诗社,安排我讲《一代词人苏东坡》。本人自知才疏学浅、力难胜任。但恭敬不如从命,姑来个抛砖引玉。下面试分苏轼生平、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词赏析三个方面来讲。
一·宦海沉浮叹逐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全才,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希望“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他不仅信儒,而且笃信道家和佛家,集儒释道于一身。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但始终不合时宜,故其仕途坎坷,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宦海沉浮44年,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一生基本上在新旧党争中度过。但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
苏轼大部分时间、计二十六年处于放逐之中——具体地讲则可分为:外放九个州一十四年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九年,颍州、扬州、定州三年,登州四月、苏州二年,放逐黄州五年,流放岭南七年惠州三年、儋州四年。另外,为父母丁忧守制六年、居庙堂十一年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直史馆、监官诰院六年,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贡举四年,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一年遇赦北归途中一年。
苏轼于嘉佑元年(21岁)与弟弟苏辙双双进士及第,嘉佑二年母亲程氏去世,丁忧服丧。嘉佑五年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嘉佑六年,兄弟一同参加制策考试,苏轼以三等成绩考中制策入三等,有宋百年来仅两人,另一人吴育。冬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31岁在京师直史馆;34-36岁任监官诰院、兼判尚书祠部;可谓年少得志、意气风发。惜好景不长。由于他主张改革弊政,反对王安石新党激进速达的变法;加之年纪轻、才学高、名气大,也遭致一些人嫉妒。当时新党把持着御史台,便“以杂事诬奏先生过失,未尝一言以自辩,乞外任避之”,除通判杭州,成为外放之臣。苏轼杭州三年任满后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密州灭蝗、徐州抗洪,赈贫救孤颇有政绩。
因乌台诗案第一次遭贬谪,放逐黄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是例行公事,因他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新党抓住了辫子,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指控苏轼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上任仅三月就将他逮捕投御史台狱关押130天,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二句,断章取义无限上纲,铸成了北宋第一大文字狱。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说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是指责兴修水利的措施不对;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是讽刺禁止百姓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讥讽君相,应该处死。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只因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士大夫。一些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曹太后抱病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苏轼虽幸免一死,但活罪难逃——是年十二月二十八贬谪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后人将此案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乌台诗案》。
苏轼经此一狱变得心灰意冷,穷困潦倒,拖家带口十来人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东坡八首》序“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杞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为於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东坡志林》:杞人马正卿作太学正,清苦有气节。学生既不喜,博士亦忌之…辞归,不复出。至今白首穷饿,守节如故。                                                    苏轼在黄州先居定惠寺,再移临皋亭,最后在故营地耕种、就冈地之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被贬黄州后,其处境如何呢?他写给李端叔的信曰:“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罪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间。……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东坡先生谪居黄州五年又两个月,因仕途的挫折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子由所书《墓志》有“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黄州是其文学创作的登峰造极时期,苏东坡在黄州创作了大量诗词文章,其中诗330多首、词80余首,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余秋雨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黄州赋予诗人感悟生命的灵气,诗人充实了黄州的文化内涵。苏轼在黄州参透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从此,不朽的苏东坡成了闪耀在历史星空的一颗明星。黄州人为了表达对先生的景仰,将黄州赤壁命名“东坡赤壁”,并镌刻在赤壁的巨石之上。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奉诏离开黄州赴汝州。因旅途劳顿,幼子夭折。遂上书朝廷请求暂不赴汝,先到常州居住,获准。1085年,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史称“旧党”,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苏东坡对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又持不同意见,再次向皇上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到阔别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再莅杭州,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最有名的是疏浚西湖筑苏堤苏东坡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调任颍州、扬州、定州知州即苏轼所谓“两年阅三州”也。
苏轼继逐放黄州之后,再次被贬岭南,流放惠州、儋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临朝,新党再度执政,章惇为相。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以“讥斥先朝”罪发配岭南,四月知英州,还未到任,六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苏东坡利用与表兄程正辅的关系,做了很多为民请命的好事。例如,他见惠州驻军“散居市井”,有扰民现象,就致书程正辅,建议他修建300间瓦房做军营。绍圣二年,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跌,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苏轼又致信程正辅,指出这无异于敲诈农民,希望准许“任从民便,纳钱纳米”。不久得到圆满解决,使惠州和整个广南东路十多个州的农民受益匪浅。苏轼还出主意、捐犀带,帮助惠州城筑西湖堤桥。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豁达,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流连于鹅城的清风明月。《食荔枝》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使惠州人才辈出。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绍圣二年秋,朝廷大赦罪臣,惟独不赦元祐臣僚,东坡遂绝北归之望。于绍圣三年春,在惠州白鹤峰购地数亩建新居,意欲终老惠州。苏轼当时写了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章惇看到后说:原来苏东坡过得如此滋润!不到两个月又颁发了新贬谪令。
绍圣四年1097年5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年已62岁的苏轼被流放到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儋州。《墓志》云:“绍圣四年,先生安置昌化,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且先生之在儋也,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他把儋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其《定风波》词有“此心安处即吾乡”。在宋代,海南还是一片文化沙漠,据《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儋州成了全岛文化中心,对海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人才辈出,名声远播。而今儋州民风淳厚,古风犹存享有“诗乡歌海”、“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美称,现有一所大学和中科院热带植物研究院。人们一直把苏轼视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苏轼在儋州还对黎人劝农、教乡民打井、为百姓疗疾。深受海南人民敬仰,今儋州尚存东坡书院,海口有苏公祠,奉祀苏轼和其子苏过。
最后结局——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五月,苏轼“先自昌化贬所移廉州,又自廉州移舒州节度副使、永州居住。”北归途中,苏轼写的《六月二十夜渡海》诗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足见先生的旷达。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行至英州,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任便居住。五月,行至真州仪征,瘴毒大作,病暴下,中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苏东坡逝世前两月,北归途经金山寺,看到著名画家李公麟昔日为自己画在寺壁上的一幅肖像,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六言绝句《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先生用二十四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既有自我嘲笑也有自我肯定。正是在这三州的贬谪,使他一生备受打击和磨难,但他却随遇而安,从容应对,不怨天尤人,不沉沦消极。苦难的阅历、反而扩大了他的视野,在逆境中以自己的乐观、旷达、淡然,追求自己的人生,成全了伟大的人格和进退自如、超然洒脱的士大夫精神境界;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大文豪,确立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十年后,宋高宗赵构即位,追赠苏轼为太师,谥“文忠”。
七十年后,宋孝宗赵昚为《苏文忠公全集》作序。
二·千古文豪数苏轼
苏轼于文章、诗、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虽越千古,仍是后人无以企及的大文豪。林语堂对苏轼极其崇拜,著有《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巨儒政治家……一个诗人……”朱德委员长为四川眉山《三苏祠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文化现象。苏东坡自称平生只有三不如人:喝酒、下棋、唱曲。宋孝宗在《苏文忠公全集·序》评价苏轼“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雄视百代,自作一家……可谓一代文章之师也。”
1·文   苏轼散文中的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严谨,明白条畅,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都是千古传诵名篇。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不拘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其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苏轼散文著述宏富,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韩柳欧苏”四大家,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一百一十五卷。
2·诗    苏轼诗在宋诗中居一流水平,直指盛唐,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内容广阔,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风格多样,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清新豪健,洒脱奔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白)、杜(甫)后为一大家也。”
3·词   苏轼的词一改唐五代以来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主题及柔媚纤巧的语言风格,以其宽阔的胸襟,雄大的才气,大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表现出全新的面貌。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他性格豪放,词作清新豪健,是豪放词的开宗立派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影响很大。此不赘述,将在第三部分专题论述。
4·书   苏轼“幼而好书,老而不倦”,书法成就十分卓著,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遍学晋、唐、五代名家,既取法古人,又能“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气息,就像他深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擅长行、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一反唐朝以降狭长的字体,直接取法六朝,取横势,字形扁长,为楷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被称为“苏体”。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跋《赤壁赋》:“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答谢民师论文》、《祭黄几道文》等。
5·画    苏轼是具有独特风格的画家。苏轼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为宋代“文湖竹”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米芾说苏轼“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可见其作画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反对形似;主张画要有寄托,画外有情;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三·“自是一家”话苏词
苏轼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扩充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写得多种风情的词篇,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现存三百四十多首,载于《东坡乐府》。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主要贡献在于以诗为词促成了词体革命,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的旧有格调,即在整个词体上进行了大胆的再造,赋予词以新的灵魂和新的生命,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俞文豹《吹剑续录》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如何看待自已的词呢?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甚多,作得一阕,令东洲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所谓“自是一家”即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自成一家也。我认为苏词“自是一家”的主要特征是:风格豪放、胸襟旷达、情感真挚。
1·风格豪放
豪放、婉约乃词的两种风格,“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明·张綖《诗余图谱》豪放派作品气势豪迈、激情奔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具有阳刚之美。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让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两首词:
(1)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学轻狂的少年发了一次飙——铁沟出猎。词人骑高头大马,左手牵黄犬,右臂擎苍鹰,头戴锦缎帽,身着貂皮裘,率千骑锦士席卷平原丘冈。为了报答万人空巷随太守观猎的盛情,我要效三国东吴孙权亲自射虎,一显身手!  出猎前我酣畅淋漓地饮了几杯酒,胸怀更加宽广、胆气更加豪壮,即使两鬓有些许白发,那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朝廷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持符节起用魏尚那样,让我去戍边卫国,我将拉雕弓圆如满月,将利箭射向西北方的入侵之敌。
这首词描写密州会猎的场景何等壮观,词人出猎的气势何等豪迈,忠心报国戍边的激情何等强烈!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词也颇为自得。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拓宽了词的境界,在词风词格上别树一帜。是苏轼豪放词的奠基之作,也是他认为“自是一家”的代表作品、经典作品。
(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两年后所作。上阙着重写景,通过咏赤壁,为描写人物作烘托,为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环境气氛。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状物、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以充沛、激昂、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以慷慨豪迈的人物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创造性的以人物入词,在词史上有着巨大贡献。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纵观苏词乃是多种风格并存,“豪放词”只占苏词的十分之一左右,仅用“豪放”不能概括苏词全貌,也不能正确评价苏词的文学史地位。
2·胸襟旷达  
(1)            《 定风波·沙湖道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词作于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去沙湖相田,天气突变下起大雨。同行者皆非常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安步徐行,吟啸自若。此词通过途中遇雨这一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宽广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体现了宠辱不惊的大彻大悟。 “吟啸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烟雨”展现出词人在风雨中吟啸自若的潇洒形象,这个形象既不同于“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不同于“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无也情。”风雨和晚晴都成为过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词人对坎坷人生的态度。在饱经人生的风雨和政治的漩涡之后,苏东坡是那样的坦然释然淡然。是一首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境界、性格特点、处世态度的词。
 (2)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反衬自己苏世独立的品格。苏轼在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又仿佛是词人在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宇宙的奥秘、社会的规律、人生的意义。
全词意境豪放阔大,情怀乐观旷达,意境清新如画,极富浪漫色彩。其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极富哲理与人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苏词清雄旷达风格的典型。
此词历来备受推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来传诵不衰。
3·情感真挚  
(1)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写情,不求词藻华丽,但求情真意切。这首怀念亡妻王弗的词,语言朴实无华,感情浓烈真挚、而又动人心弦。开篇就令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这千古第一悼亡词的对象是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她十六岁嫁给苏轼,年轻貌美,温柔贤惠,夫妻恩爱情深,二十七岁因病离世。写这首悼亡词是十年之后,苏轼已再娶生子,还有妾侍。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陈师道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深刻。
(2)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阕写景,将春天的特色,包罗殆尽。下阕写情,用直叙手法,毫无缠绵悱恻之辞,却非常感人。全词寓情于景,蕴藉有味,很能体现东坡写情的特点。此乃词人路过一花园,见园内佳人在欢快地荡秋千,便驻足观赏;女士见有生人观看,感到不好意思,便与丫鬟说着悄悄话渐行渐远。故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之感叹。多情者,词人也;词人在这里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体现了词人的另一种浪漫情怀。正因为词人多情善感,故能写出许多绝妙好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昌瑞得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华马氏研究 ( 京ICP备2020044749号-2 )

GMT+8, 2024-11-24 06:19 , Processed in 0.0781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